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正文 第四十二章 大傻居然是铁杆汉奸2(1/2)
我和虎子选择从上铺进入二十里铺。
因为上铺民风应是最为纯朴的,这里的农民即便发现了我们,即便不会帮我们,但至少不会出卖我们。
但下铺的那些混混们可不一定,平日里为了一顿饭钱就敢跟人白刀子进红刀出地主,可说不准为了鬼子赏钱出卖任何人。
中铺的那些地主老财们,莫不因为家里的财产,哪敢得罪日本人?
果然如我所料,我们很顺利的走在上铺的石板小径上。
江南的八月,白日里太阳很毒辣,但只要太阳一落山,大地立马就铺上一层舒服的凉意。
村子边上水田里的稻子沉甸甸的直低着头,再过一个月,也许不用一个月就到收割的季节。
九月稻谷飘香,是一个让农人们期望的季节。
但也是一个农家日子最难熬的时候。
正如古话所说青黄不接之时,新谷下来还得一个来月,存粮所剩无已。
所以这个时候的上铺,本应是炊烟袅袅的时刻,却鲜有人家在生活做饭。
鬼子的这模范村也不好干,做什么都得起模范,上交给鬼子粮食也就多。
顺民也不好当。
我和虎子在村子里居然发现几条土狗,瘦得真是皮包骨头,肋谷也一根根看得出来。
人都没有吃了,哪有狗吃的。
但这些狗还是不离不弃,不愿离开自家主人。
狗看了我俩几眼,哼都不哼一声,一身的地方气息,让这些土狗也懒得理我们。
上铺除了家家关门闭户和路上野草丛生外,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中铺都是一座座高大的四合院子,高屋飞檐,除了几家门口还留着三三两两家丁外,大都也一样大门紧闭,生怕关门迟了,生起什么事端似的。
我们贴着镇子边上走,到了下铺,听说原来是一个热闹场合,农闲之是时,这里总是能聚着三教九流之人,比如什么杂耍的,卖药的,算命的,人声鼎沸。
然而如今这里却是一片冷清。
还好,没叫五岁红来,扮作一个算命先生,往这一站,还不是告诉别人他就是八路装的啊,混混都没了,哪来算命的。
还好,我俩就像临村的牙仔,到镇子串门一样,虽然我能感到镇子上几家屋子里窗户里有眼睛盯着我们,但也许是没有发现我们什么破绽,盯了一会觉得没意思也就不再盯了。
转了一圈,我们从镇子外面绕了一圈,没有发现尾巴,才回到林子里。
我将所见到情况跟田钰瑶汇报一下,虎子在边上不断点头称是,好象他不点点头,这功劳就没了他一份似的。
没看到二狗子,没有发现鬼子特务,晚上可以进去找老乡探探情况。
这是田钰瑶最后的决定。
天黑透后,我们六个散开,拉开三五米距离,悄无声息的潜入二十里铺。
受过狙击训练就是不一样,就连体壮如牛的虎子,现在进村也是猫一样的落地无声。
老乡,老乡,我们八路军。
我们在上铺接连拍了好几家人家的大门,里面却没有一点动静。
里面有没有人?
当然有啊,这家人是少有的烟筒冒烟的人家,里面怎么会没有人呢?
我们不能这样下去。
田钰瑶最后一挥手想起一个人来。
一个风城交通员老于,他在风城开布店,他因为一个侄子在鬼子那儿当差做翻译,通过他搭桥牵线,所以老于跟鬼子关系不错,还时不时能从鬼子那弄点东洋花布卖卖。
谁也没想到他居然是我们八路的老交通员。
老于家在二十里铺,曾经是一大户人家,高墙黑瓦,占地好几亩,东西厢房好几进。
但因为在风城开店站稳脚后,家里人相继搬到风城去了,就老太太一个离不开故土,所以就和一个老管家两人留在二十里铺。
鬼子占领二十里铺后,老于家是第一个被鬼子认定为良民,皇军大大的朋友的大户人家。
门口大门上早早就贴上着一个木牌,上面用日文写着中日亲善的楷模,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
墙上挂着一面小膏药旗因为耷拉着脑袋而不那刺眼。
老田,你有没有搞错,地主老财也会有好人?
虎子有点不相信。
毛主席说了,地主当中也有开明的绅士,在这国难当头的危难之际,地主富农当中还是有很多人支持抗战的。
田钰瑶教育了一下虎子后,领着大家来到老于家后门,轻轻拿起屋门上的铁环敲了三长两短暗号。
谁呀?
里面传来一个老人警惕的声音。
城里的老于叫我来看看老太太田钰瑶低声说道。
里面的人问,是老家来的人么?
田钰瑶说,不是老家来人,是山里远房亲戚来看看老太太。
这是老于给独立团留下的暗号,说如果有一天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以我血报血仇》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