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1章 成典型(2/2)
得走走看看聊聊啊!”黄梅梅看上去是特意打扮了一番,脸是洗过了,身上还擦了香水,身上穿的是平时不怎么舍得穿的绸料褂子,脚上的小皮鞋也擦得雪亮。
“这……小小的盘龙乡,有啥看头,都开了一天的会了,晕头转向的,还不如赶紧睡上一觉呢!”
“咋没看头的,我带你出去走一圈去!”黄梅梅上前拉住了马东的手。
马东无法拒绝,便跟黄梅梅出去了。
乡政府的大院,平时晚上也很冷清,但现在不同,住在这里的有五六十人,来来回回出出进进,再加上满院转悠的,一时还兴盛得很。
乡驻地同墩村做小生意的人很多,每年人代会、党代会的,都是个好机会,因为下面来的人开会兜里都有钱,指定了回去时要给老婆孩子的带点蹊跷东西,所以他们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会把小摊子靠近了乡政府的门口摆出来,让那些代表们挑挑拣拣的,兴许就掏钱买了。所以,乡政府大院的门里门外,还真是跟过年过节似的热闹。
黄梅梅带着马东出来转悠,小摊上瞧瞧看看,一会儿买个糖葫芦给马东吃,一会又弄点爆米花塞到马东手里,弄得马东还有点沾沾自喜。嘿嘿,到底是老大姐啊,知道疼人。
走了一会渐渐远离了乡政府,也没啥灯光了,黄梅梅的脚步似乎凌乱了起来,老是歪歪扭扭地朝马东身上靠。马东哪有不明白的道理,可是他不能有啥反应,只得装傻卖愣。
黄梅梅一看这法儿不奏效,也不好再怎么样,毕竟得有点矜持。
时间过得不慢。
两天的会开完了,黄梅梅琢磨了件事,怀疑马东真是想传言的那样是软蛋,但也没法说,只有闷着,得慢慢试探。
回去了,到了村头。
马东道:“黄大姐,你回吧,我得到村里村外的走走,两天没回了,也不知啥情况,要不我这个做村长的也说不过了。”
没等黄梅梅回答,马东一溜烟地跑开了。
马东说这话也不纯粹是为了撇开黄梅梅,他心里也确实惦记着那些大大小小的蔬菜大棚,还有那些鸡鸭鹅养得是不是肥嘟嘟的,下起蛋来个个都赛着。
这股抓生产抓经济的热情,马东一直持续了一年多。
这一年多,马东是俯下了身子,他对村长肩上的这个职责看得很重,因为全盘龙乡的干部都说,佛堂村的村长是乡里,乃至整个榆宁县最年轻的村长,有干头,没准以后还能弄个更大点的官。
就为这话,马东每天都被一种精神鼓舞着,一直绞尽脑汁地要把佛堂村整得欣欣向荣,好在乡里冒尖出头。这股子干劲,甚至让他忘记了自己底下那不争气的玩意儿,当然,也忘记了女人的味道,只是在黄梅梅偶尔的挑逗下才有些蠢蠢欲动,不过他都以村里不合适为由挡开。
马东对村里贡献的执着,理所当然迎来了收获。短短一年多时间,蔬菜大棚成倍地增长,成了盘龙乡一个叫得响的牌子,还有鸡鸭鹅的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竟然有外县的收购商都跑过来上门收购鸡蛋,还买走了大量的鸭子和鹅,说可以做成烤鸭和盐水鸭什么的。
这下,佛堂村火了,盘龙乡把佛堂村树成了“示范村”,隔三差五就组织外村的村干部集体来参观学习。由于大棚菜和鸡鸭鹅的养殖并不需要多少技术,所以各村参观学习的成效还不错,多少也搞得有点模样,总的来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由此,佛堂村在盘龙乡,算是一个擦得亮叫得响的牌子和典型了。
盘龙乡每次上报,都把佛堂村作为重点典型呈送到县农林局。县农林局很满意,又向主抓农村工作的副县长钱奋发作了汇报。
钱奋发说那得去瞧瞧,看盘龙乡的这块牌号子,是怎么把一个乡的农业经济给盘得那么有活力。
不想错过《乡野官道》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