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正文 第15章(1/2)
对于仙儿提出的以武力解决胡彪的方案,区党委经过慎重考虑,最后一致决定先暂时搁置一下。所谓先礼后兵,什么都不说上来就开打,那跟土匪还有什么区别?就算能打赢,传出去名声也不好听,弄不好还会被敌对势力钻了空子,趁机大做文章。
“可不可以先跟胡彪谈谈,摸摸他的态度再说?”
萧汉想要求稳,可仙儿说:“你记住俺这句话,跟土匪打交道,动嘴皮子是没用的,他们都是些欺软怕硬的主儿,你强他就软,你弱他就欺。就凭咱这几个人,想让人家来乖乖投靠?呵呵!要能磨开面子,那他胡彪出门还怎么见江湖同道?”
结果萧汉一笑了之,七天后,负责交涉的测字先生老孙回馈了信息。他说胡彪很不屑,并且还递个话,说就凭八路眼下这点实力,还是跟着他干吧,所谓一山容不得二虎,若想在石盘山站稳脚跟,区小队就必须投靠他这座“梁山”,否则……他胡彪也不是吃素的,乖乖等着兵戎相见吧。
“瞧见没?让俺说中了吧?早就告诉过你们,胡彪他不是个善男信女,跟他讲大道理没用,只能动拳头。”在党委扩大会议上,仙儿直言不讳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咱们盯着胡彪,人家也会盯着咱们,各自都是什么实力,谁不清楚谁?再说了,换做是俺也没个商量,好坏不计,这手头上还有着几十号人,凭什么屈尊降贵,去归顺你那座小庙?”
这番话很现实,把几位有知识,有文化的领导,给说得面红耳赤。
“仙儿这张嘴啊,也不说给人留个情面……”狠狠吸了口烟,李国光用烟雾隐去自己的尴尬。不过想一想,仙儿的话也不无道理,中共在当地的势力弱得可怜,独立团转移后,只剩下在座几位继续苦撑着门面,单凭这点人马,这点影响,凭什么让人家心服口服投奔你?“唉!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枪杆子、腰杆子都不硬啊……”
眼见大家束手无策,仙儿又提出了用武力解决的观点:“想收拾胡彪,也不是不可能,这家伙不是痴迷《水浒》么?那咱就按照《水浒》的套路走。”对于胡彪那犯贱的毛病,仙儿是了如指掌,所以这叫对症下药。提起《水浒传》,仙儿也不陌生,她从小受老娘的大鼓书熏陶,对四大名著基本上是如数家珍,倘若仙儿娘不是过早地羽化飞升,没准仙儿现在从事的职业就不是街头卖艺了,而是在茶馆里给人唱曲,或者批批阴阳断个八字什么的,至少嫁出去应该是不成问题。
“仙儿,你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又是军事主官,想怎么做不妨说出来,我们会认真考虑的。”李国光给了她一个鼓励的笑容。
“胡彪手下有那么几十号人,如果硬碰硬,俺到无所谓,可你们不行,不管伤到谁,这都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得不偿失。于是俺就想了,能不能变个方法?让胡彪来找咱们?”
“你是说……要引蛇出洞?”萧汉突然意识到什么。
“差不多吧,反正俺是不会去找他的,那样太累,还是叫他自己乖乖过来省心。”点点桌面上的地区草图,仙儿指着石盘山外一条土路,又道,“这条道原先是公路,可后来,被那个不务正业的胡彪给改成‘黄泥岗’了,他的大部分营生也都在这条道上。”马太公路石盘段被改成“黄泥岗”,这个笑话可玩大了。之所以会出现此等怪事,也是跟曹石地区的特殊情况息息相关。
抗战爆发以前,老百姓就传说曹石地区有三宝:贪官、酷吏、剃头刀,这个“剃头刀”指的就是土匪,而土匪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号称“宋公明”转世的胡彪。
提起胡彪,这个人还真是当地一景,不但无法无天,而且什么都敢干。就说这改地名吧,当地百姓不顺着他还不行,谁敢不服,胡彪就找谁麻烦,绝对能弄对方一个倾家荡产。所以时隔几年后,石盘山附近固有的地名,已经没人敢叫,全都老老实实随着胡彪一起温习《水浒》,发扬国粹了。
“这家伙是不是有病啊?”安静快受不了了,一边笑一边说道,“怎么连现实和浪漫都分不清了?呵呵……”说到这里,她忍不住用眼角余光扫了扫萧汉,暗道这人跟你很像。但人家“四眼”脸皮厚,不以为然地吸口气,又不以为然地把气体呼出去。
“幸亏他不务实,总把自己比作什么‘转世投胎的宋公明’,要不然,早就跟石盘山其他土匪一样,投靠小鬼子当伪军了。”仙儿这话是有道理的,一年前鬼子发动“七.七事变”,打到曹县后,山上的土匪是逃的逃,降的降,只有这个胡彪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以当代水浒英雄自居,誓死要和小鬼子周旋到底。
当然了,这份胆气还是挺让人佩服的,不过为了生存,他也同梁山好汉们一样,犯了时常滋扰百姓的通病,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臭狗屎。弄到最后,就连日本人也觉得恶心。但恶心归恶心,拖到现在,他们也终于明白《水浒传》为何会被历代中国政府列入禁书了,看看这胡彪的所作所为,理由也就呼之欲出。
“是不是一提及石盘山原先的地名,就会引起胡彪的注意?”萧汉若有所思。
仙儿点点头:“他没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苏半仙》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