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十三(1/1)
男孩子们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是大殿前摆摊的“刘海牌甍葫芦”。北京人叫“空竹”。甍葫芦分单响和双响。也就有一面有轮和两面有轮之分,只有太小的孩子才玩双响的。一上小学就都玩单响的了。不过这刘海牌的掌柜却玩双响。这对葫芦特别大,直径不小于车轮,漆成红色。每到过年出摊他就在自己的摊前抖这对大葫芦,抖的工具不再是两条棍拴着一根线绳了,而是一条一寸宽的皮带。两手一抖发出嗡嗡巨响,成为最好的招牌和广告。卖甍葫芦的有多家,除刘海外,“合和二仙”也很出名,其它杂牌就不大有人欢迎了。刘海牌摊位的位置也好。就在大殿前边。凡来进香的必在他摊前经过。那时候天津人讲究大年初一到娘娘宫“抢头香”,也就是前半夜就赶到娘娘宫,在院里等候,一交子时,午夜十二点整道士一撞钟,赶快进殿抢着上头一炷香。为此娘娘宫前的摊位是彻夜营业的。
我曾猜想这烧头香必定十分困难,那么多人抢着上香,香炉前能挤开几个人呢?后来我随大人去烧过头香,才知道这里也有窍门。原来道士们为使善男信女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采取了个灵活手段,在老娘娘面前设了几个大香炉,不必像平日烧香那样一根根插上,只要点燃后扔进大香炉就算功德圆满。所以钟声一响,我实际看到的是香火投掷比赛。香炉口很大,离着几步远往里扔不愁扔不进去。而且那钟磬之声不绝于耳,差个三分两分都在头香之内,冠军是并不限于只有一名的。
大殿中除去正面端坐的老娘娘,最受人欢迎的是左侧前方面南而坐的一尊塑像。此像不作凤冠霞佩、锦衣绣裙装束,而是白色发髻上戴个农村老太太戴的黑帽箍,穿蓝色大襟棉袄,挽腰棉裤,扎着黑腿带,一双缠足小脚穿着绣了花的布鞋。是位童颜鹤发,满面慈祥的天津老太太。她座前还有条白眼白嘴的小黑驴。这尊像为全国独一份,很可能全世界也是唯一。人称王三奶奶,据说就是我们天津人,笃信老娘娘,在一次进香时当场升天,据道士言已成正果。来烧香的谁也拉不下给王三奶奶进一炷香。一来是感到亲切,二来从她身上老太太们也看到自己的希望。
除去王三奶奶,我爱看是靠北墙有几间殿里边存放着出皇会老娘娘乘的辇和全副执事。比娶媳的执事大而美观。平时殿门关着,过年时则打开供人参观。那时一进山门靠南边有几间东房,住着一家道人。那道人常来作义务讲解,人们也给些香火钱。近年去天津曾参观新整修过的娘娘宫,才知道王三奶奶和皇辇都不在了。除去买甍葫芦,孩子们另一个目标就是买灯。娘娘宫前灯的品种不光多,而且好。有一种用秫秸为骨扎的大灯,有鱼、有荷花等造形,最为美观,极富民间艺术品味。但那时也有新潮一族,我的一位亲戚就是。认为这种灯太土,偏要为我买一种玻璃丝灯。把玻璃拔成细丝代替纸和玻璃做成灯罩,内侧贴上人物花草画片,很玲珑美观。这多是提灯。墙上挂的多是走马灯。走马灯贴上人物、马,甚至汽车等图形,点上蜡后热气催动轮子一转,就有一群剪影转着奔跑。还有一种是那灯作成个小舞台,上面有各种戏出场面,用马尾和里边的轮子连接起来,轮子一转,这些人物就反复作出举手、点头、挥刀、牵马等动作。煞是有趣。只是这种灯极易损坏。有次我买了一只,碰上刮风,拿在手中被风刮断了马尾,回家后那些人物都不会动,非常懊丧。小孩提灯游行并不等到十五,年三十晚上就开始了。天一黑不用人招呼,胡同中的小孩子自动组合一队,越走裹的人越多,打着灯围胡同转。一边转一边唱:“打灯笼玩,抱小孩儿,金鱼拐子大花篮……”一遍遍唱,一圈圈走,直到大人来招呼回家送神吃饺子才不心甘情愿地离去。破五之前,不再做新饭。每顿饭都热现成的馒头和菜吃,妇女们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她们大半都玩牌,先是梭胡,随时代发展变为麻将。这些,孩子都不能掺和。唯独玩升官图时,孩子可以参加。升官图是一张印好的图表,上边有各种官衔。有一只挺大的骰子,成四楞形,每面写一字,四面“德、才、功、章”,什么意思我不懂,怎么玩法也忘了。倒觉得这一类培养孩子赌博兴趣的游戏还是忘了的好。
不想错过《疏影文丛 大门以里 二门以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