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15:水土不服的旗袍(1/1)
打开旅行箱,把那一件件红的、白的、黑的……真丝绣花旗袍,统统放回箱里。一边放一边惋惜地说,带回中国去,把这些水土不服的旗袍带回去。
也不知是哪一部电视片,放映了中国女明星穿着旗袍,在国外电影节领奖的镜头。那位女明星的大红描花绣凤的旗袍,让老外的眼睛都拉直了,大出风头。于是特意做了几套旗袍带到澳洲,还以为国外那些洋人都喜欢中国女人的旗袍。
到了澳洲,忙于打工,没有时间,更没有心思穿旗袍。一天上班,忽见一西人妇女穿一件墨绿条纹旗袍来做按摩。我高兴地像找到了知音。只是她把中国的旗袍改良得面目全非。质地是弹纶的,腰身上摆还算保留了旗袍样儿,无袖,领口开拉链还外带一顶大风帽。上看像棉猴,下看似美人鱼,还别出心裁地在旗袍中间拴一根丝腰带,倒像是古代大臣上朝的龙袍了。差点没把我气倒。
看见这样穿旗袍的西方妇女,你能说什么呢?她也许是喜欢中国,也许是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是追星族。我忍住笑,告诉她要改良无妨,哪怕改领、改袖、改衩都行,只求她千万别在腰上拴丝带。旗袍最讲究就是腰部的做工,靠收腰缝线显出女人身材,暗蕴着内在的性感,显而不露。随着步履轻移,腰肢摆动,水波荡漾的撩人心。我强烈建议她把领上的风帽取下,腰上的丝巾披在肩上,这样会更性感迷人。她倒是很虚心地接受,认真地答应,说愿意重新改装搭配。我才感觉气出得顺畅一点。
隔天,一位西人男士请我去参加舞会。他是一位热爱中国功夫的拳击教练,我想他至少能懂一点旗袍的韵味,就选了一件玉兰色的高衩旗袍,穿上它去跳舞很好。我一派优雅地走到他面前,旋转了一下身子朝他微笑。他惊喜地吹了一声口哨,说:好漂亮!我嘘了一口气,重拾起自信,看来没白穿。中国旗袍托了中国功夫的福,让他眼睛亮了一把。
可是我高兴得太早了。我们走进舞场,开始跳舞。当沉浸在极其良好的自我感觉中,忽然发觉四周有人打量我,整个舞厅的西人妇女都望着我看,眼神怪怪的,怎么啦,我想。再歪过头去看看,全场跳舞的西人妇女,不是坦胸,就是露背,不是拖地长裙就是短裙。我那优雅的旗袍却将我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人家是晚礼服。我穿成了粽子衫,难怪她们露出诧异的表情。怕是把我当成一百年前来澳洲挖金矿的矿工老婆了。
受到一次挫折的我仍心存希望。圣诞节那天,我特地穿上一件红色真丝旗袍去上班。颜色倒是和圣诞老人挺匹配。老板是位华人,开始看我穿旗袍也觉得好看,但随着一大群衣着随意,大都是休闲服的顾客在店里走来走去,还有人上下打量我。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不要说别人怎么看,连我自己也觉得别扭,不伦不类的像个怪物。在澳洲盛夏火热的圣诞节,人们喜气洋洋,夸张地吼叫唱歌,我穿一套中式旗袍扭来扭去,显得过于谨慎,做作,简直不合时宜。或许我真的该穿那种改良旗袍,风帽、腰带、裙摆及膝,腿侧开高衩,足蹬黑色长靴,露一节白生生的玉腿,戴墨镜外加一头爆炸式发型,方可与澳洲氛围融为一体,中为洋用与金发小姐媲美。
我终于对传统旗袍在澳洲的生命力感到绝望,毕竟这种东方美是有其历史、文化、审美情趣渊源,不是随便可以“拿来主义”,到处移植的物件。旗袍,还是要在中国背景的“钱塘自古繁华”氛围中展示,在荷塘假山,亭台水榭间摆动,在小桥流水、与之相搭配的婉约、从容、温润、沉稳、欲藏又显的风情,是中国女人的专属。旗袍这东西不是身材凹凸就能穿得像样的,实际上,在中国生活中能穿出旗袍神韵的女人也不多见,何况是澳洲。更别说我这个新移民了,那种特定的心态姿容,几分优雅,些许高贵,是要有气定神闲之风情的。为生活奔波的女人,表情和姿势多少有些支离破碎,心急火燎的,哪有心情来配旗袍的韵味呢?
把水土不服的旗袍带回中国,就像把一颗漂泊的心带回中国。我的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情依然是故乡情。我依然对旗袍一往情深。旗袍是中国的,它是气质含而不露的才女,是庭院深深的大家闺秀,是书香门第的小家碧玉。旗袍衩开至大腿,如春光乍泄,摇曳生姿;旗袍紧裹腰肢,似风摆杨柳,步步传情。若一袭旗袍在身,凸显我沧桑的美丽,缓缓步入成都的茶楼,泡一杯菊花春茶,听雨打芭蕉楼台,伴古筝乐曲,捧一本《红楼梦》读上一段,抬眼望着远方的青山翠峦,没感觉哪儿水土不服。
2007年3月Melbourne
不想错过《在海一方A.第一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