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3(1/5)
过了年,就是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公元1948年。局势好像越来越趋向于明朗化,共产党势若破竹,国民党节节溃退。
此时,国民政府所属军队及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陆续向长江以南撤退。鲁西一带广大地区相继被共产党攻克,仅存菏泽一座孤城还驻有少量国民党兵力。
战云密布,解放军已经兵临城下,随时都有可能发起攻城之战。
还是在春天的时候,国民政府宣布,在江南设有流亡学校。凡“沦陷区”中学以上学生前往就读,均属公费,并供食宿。
宋书玉是在儿子就读的菏泽南华第二小学大门外的墙壁上看到的这则公告。当时,她就有些心动。儿子再过几个月就考初中了,到那时也就符合了这公告上的条件。国民党大势已去,丈夫又是让共产党给枪杀的,要是儿子留在菏泽,想必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境。
可儿子只有十二岁,放他一个人去江南,又多有牵挂。宋书玉的一颗爱子之心,不知道究竟该怎样定夺了。
放学了,儿子从学校里跑出来。
“娘,你又来看我了,李大姐怎么没来?”
“李大姐在家陪奶奶和弟弟,我来给你和姥姥送些吃的。”
“娘,前几天我和姥姥没有吃的了,二姐和二姐夫给我们送来了粮食,柴火也没有了,我和姥姥就去公柴储存库附近捡。”
宋书玉脸上又划过一丝凄悲,内心里就想,去南边读书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不光是安全可以保障,还可以衣食无忧。
看到一些人都挤在那则公告前面看,高秉涵就问:“娘,他们在看什么?”
宋书玉忙拉着儿子就走:“没什么,我们回家,今晚娘给你做胡辣汤喝,咱们吃烧饼喝胡辣汤好不好?”
事情没有确定下来之前,宋书玉不想让儿子知道这些事情。
高秉涵突然说:“娘,我今天挨老师的擀面杖了。”
挨擀面杖就是体罚挨棍子,只有犯了错的学生才会挨棍子。
宋书玉心里一惊:“为什么?”
“因为做题做错了。”
“那就该挨混子。”
“但老师只打了四下就不打了,本来他说是要打五下的,另外两个同学也都打了五下。”
宋书玉忙问:“那后来哪?”
“我站在讲台前伸手等着,同学们都挤眼让我下去,但我没有离开,告诉老师少打了一下,让他补上。”
“那老师补了吗?”
“补了,但没使劲。”
“你是个好孩子。”
“娘,你不是说做人要诚实吗?我不想欺骗老师。”
宋书玉的眼窝又湿了,这么一个心地纯良简单,又有些性情懦弱的孩子要是去了南方,她可怎么放心的下?
儿子又从书包里掏出一本书来,打开:“娘,你看!”
宋书玉一看,原来书里精心地夹着一张照片,拿起照片一看,是一张南华第二小学排球队的合影,合影的右下角,蹲着眉清目秀的儿子。
南华第二小学排球队在当时的菏泽赫赫有名,宋书玉惊喜地问:“你也参加了排球队?”
儿子用自豪的眼神看着宋书玉。
“你是主攻?还是二传?”宋书玉又问。
儿子说:“都不是。”
宋书玉纳闷:“那你干什么?”
儿子丝毫也不自卑地说:“我不上场,是球队的服务员,他们都叫我‘总务长’。”
“服务员?都服务些什么?”
儿子又自豪起来:“事情可多了,赛前准备,赛中给队员递毛巾,塞后清理卫生。”
儿子的话让宋书玉是又心酸又欣慰,从儿子充满稚气的小脸上他已经看到了一种可贵的品质:淡泊名利,勤勤恳恳,乐于助人。
她知道,无论将来儿子去了哪里,这都会是陪伴他一生的财富。
到了7月,参加完初中考试,小学的学业就算是结束了。高秉涵对姥姥说想回高庄看娘和李大姐。姥姥不让回,说这是他母亲宋书玉刻意交代过的,并说等过些天母亲会亲自来接他回去。
高秉涵闲着没事,要么去帮姥姥捡柴火,要么去城东二姐家开的果子铺打下手。
7月10号这天一大早,高秉涵的小学同桌刘凤春就来宋隅首找他。刘凤春是安徽人,他父亲刘兴远是国民党181旅派到菏泽守城的541团的团长,说白了就是菏泽的城防司令。
刘凤春初来菏泽时,班上的同学对这位高官子弟
又羡慕又嫉妒,再加上刘凤春有时听不懂菏泽话,一时间很是有些郁闷和孤独。随和的高秉涵却很快就和刘凤春成了朋友,帮助他很快适应了环境。后来,当大家知道这个高官子弟其实并无傲慢态度,相反却对人和蔼乐于交友,也都渐渐和他成了哥们。
刘凤春是个体育健将,高个子的他很快就成了学校排球队的高手,杀球和封球又狠又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回家》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