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93章 般若心经(1/2)
以上的十二支是轮回的现象,若要打破轮回,就要釜底抽薪,先灭掉「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叫做还灭十二支。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以空的眼光来体会一切,先否定无「无明」,而后再否定此项否定,即是所谓「无无明尽」。即是说,既无迷惑,也不会消失迷惑。
迷惑是不可能根绝的,我们所能做到的是不为迷惑所桎梏。
「无老亦无死」同样的老死也不会消失,这就是说我们出生在世上,一定会经历老死,谁也无法逃避的自然法则。将生老病死视为空,并非要否定这些事,而是在现实世界中既然不免生老病死,我们又何须好恶执着,应该坦然接受生老病死。
当然,建立观念很容易,切身实践就不那么简单。不管生活如何幸福,如若执着于此幸福,就会动弹不得,非但落得不幸福,而且还会很惨,能坦然接受生老病死,那么不独当事人,连他周围的人也能得救。
「无苦、集、灭、道」,意即无法知道,也无法得到,正因无法得到,因而继续谈「无」。
苦、集、灭、道为「四谛」,谛是即为真理。
「苦谛」意即世界乃痛苦之表象,「集谛」是指人对无常会产生自私、任性的执着之心,「灭谛」乃指喻我们如何超越无常与执着,以铲除痛苦的根源,达到领悟的境域,「道谛」是阐述达到灭谛所须修行的八个正道。
****在传道当时,开门见山地说「人生即苦」,人常怀着一颗无法消愁的心,只是经常逃避事实,以自欺的方式不断在苦难中挣扎,是为「苦谛」。
随着身心的成长,从物质到精神,由外而内介入心灵,塑造为一个任性的自我,这就是苦的成因,能感受此种成因者即是「集谛」。
了解成因后,会兴起处理、解决的办法,制止烦恼之愿望,就是「灭谛」。
「道谛」是被称为「八正道」,佛教所谈的道理是因缘,顺乎因缘之理即是「中道」,明白因缘的道理便是「正道」,能顺从因缘的法则,领悟因缘的道理,自然可以消除执着心,不步上极端。
「既无智亦无得」,现代人杂乱地吸收各种知识,以致只知用嘴来讲,并未能融入体内,肚子里却是空的。
若怀着执着之心,必会犯错误,怠慢自己的职务、忽略家庭。为解除此种可怕的执着,需要培养「视为空」的般若之智慧,因视为空,才能产生自由,因为是空,所以永远是新鲜。
「无智」事实上是大智,平常我们好像觉得自己懂很多,
而实在那都是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立性知识,铲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念头,就会觉得既无损失亦无所获,所以才说是「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菩提萨埵」就是菩萨,因为是无所得,所以就心无罣碍,若老存着有所得,就走不上般若的道路。要有所得,就有所求,有所求就有所为,那么都成了「有为法」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不是般若。所以必须除尽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的地方。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将一切视为空,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自己连说什么也没有,这就像失去了自己,而也不存有失去自己这回事,即正确了解无所得的意义,以获致般若的智慧,但一方面也无自觉得到「般若的智慧」。
当我们修习般若的智慧很深的时候,心就没有罣碍,不会烦恼,不会被世间万事万物所迷惑,也就自然而然的「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颠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动;以不净为净,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无常为常。
「以不净为净」,明明是一些很脏的东西,大家看它很干净,实际都是些很污秽的东西,就是一层皮好看,揭掉一层皮,恐怕谁都不愿摸一摸,都是些血
肉模糊,到处都是虫子,世人却觉得美好清净。
「以苦为乐」,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苦,没有享乐,顶多只有一点点的享乐,如在很锋利的刀口上一点儿蜜,舌头一舔,刚尝到甜味的时候,舌头就破了。大家却不觉悟,乐此不疲,终日忙碌,为衣食、金钱、恋爱,在那战斗、拼命、很苦。
「以无我为我」,一切本来无我,哪裹找一个我?镜子裹看看,当年的我不知哪去了?而这个我是个主宰的意思,而自己焉能主宰,凡事都是业缘牵引。
「以无常为常」,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偏把无常当作有常,本来事物时时都在转变,转眼间都变化了,人生百岁,便把一百年认为是无穷无尽,拼死在那营谋。
要知道一切东西均是上天所赐,能领悟自己是一无所有的人,自然会被赞美为深知般若的真理。涅盘是平安的心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孙悟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