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十二章 意冷思西下(3/4)
和北方打一场,他们自己找上门,也有几分求之不得。
又等了几天,北方没有动静,再数日,消息是南燕重臣以为桓玄刚刚得志,难以图谋,就不打算南下了。
朝野紧张半天,回家耽搁一旬
,心中伤痛渐渐恢复,桓玄的思乡念头也少了几分。又见南燕等国还是惧怕自己,心里也有几分得意,作为实际掌权者,哪有不登实位的道理,这念头在桓玄心中一闪而过。
等众人再问桓玄归藩问题时,他却沉默了,又反问众人意见,其实大半还是希望他留下,虽然他会搞花样,虽然他会奢侈浪费,虽然他脾气不好,但总归,是现在王朝的主心骨。
桓玄依旧犹豫,此时,范之对桓玄说道:“太尉,无论是否回荆州,总该到宣武府上收拾一番。”
原来姑孰府邸,也就是父亲的宅子,自己小时候的家,已经有半年没去看过了,他害怕那空落落的家,怕多年前的记忆重上心头,怕父亲失望的脸浮上心头。毕竟是自己的家,桓玄还是在回去看看。
路过父亲宅邸的街道,远远听到一茶肆中的老茶僮高声叙说名士风流,吸引茶客,桓玄正好听关于王大将军王敦的自我评论,正好是一句“高郎疏率,学通《左氏》”,桓玄听着有趣,也就坐下来了。
讲着讲着,就说道了他的父亲桓温,还真是大胆,桓玄抿着嘴,喝口茶,倒要听那人如何说,那人说道:“当初桓宣武在东街的那座府中,松卧着,自语说道:‘这样无声无息,无所作为,恐怕要被文帝、景帝耻笑了。’半刻,桓公又突地坐起说道:‘既然不能流芳百世,难道就不能遗臭万年吗?’“
桓玄抚额暗笑,这南州的民风越来越开放了,敢说自己父亲的话,不过,他讲得倒有趣。父亲的“作此寂寂,定为文、景所笑“,文帝指司马昭、景帝是司马师,这两个人都是死后被追封为帝,生前便有谋逆之心。至于流芳百世,父亲晚年的行为几乎被公认为有篡逆之心,而遗臭万年,父亲早年出兵北伐,收复山河,至死也还是晋朝的臣,也是被风光大葬的,也遗臭不了。
桓温后,继续讲了王、谢玄等再稍晚的人,再继续,却没有了,接下来的人还都在世上。桓玄问范之:“以后,我会不会成为茶肆笑谈中的一员,被后人议论?”
到了以前的家,父亲的房间,他脑袋中勾勒出父亲高卧房中,笑叹自己无为的样子。作为儿子,是不是可以让父亲坐上和晋文帝、景帝一样的位子?
而所谓的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这个是不是该自己担着,桓玄觉得父亲的话不是说给他自己听的,而是说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可以再进一步,成功了,便是流芳百世,若失败,必定遗臭万年,不过,这又何妨?
超越父亲似乎变得极为简单,父亲这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在现在看来,似乎只要轻轻一跨,就过去了。
有些事,决定了也就简单,就在那一瞬间,桓玄明白了,他是想要皇帝那个位置了,去做吧,反正是简单的。
也正是应景,下决心没几天,就有祯祥出现。先是,有地方官上奏,临平湖突然变得清澈明朗,桓玄觉得好笑,但也欣然接受,百官祝贺;这事还在庆贺中,又有江州甘露降竹上的祥瑞。是上天承认吗?当然不是,桓玄明白手下那些人的小心思,自己怎么会不知道这些?至于上天是否支持自己,将相星明暗不定,西方白虎七宿混乱,怎么看都是不详。
不过,无论天怎么说,做人的桓玄是要做该做的。面对他人的热情,桓玄也不好不表示,从荆州一路走来,桓玄又想到殷仲堪,想到为难他的一篇《商山四皓书》,隐士,可能他也需要隐士,或许,只是用来充门面,但也是件好玩的事。
仔细搜寻,倒不是没有隐着不愿意做官,需要桓玄去请的人,而是那些人都不具有代表性,像陶渊明就不错,纯然一副隐士模样,还是要为生活而出仕,所谓的隐者,要有经济实力才行,没经济实力的隐士,也就一农夫。致信陶渊明,问他该隐士一事,调侃说可惜了他不是隐士,否则也不用再找隐士。
陶渊明无语,他并不意外他的野心,桓宣武的儿子,迟早的事。至于隐士,他实在汗颜,这灵宝还是这么有童心,他是回他,没经济实力的隐士也可以出家,那里也是一番净土。又开玩笑似的提议,晋朝过江前的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就在建康附近,可以叫他出来充当隐士。
陶的玩笑,对桓玄却有醍醐灌顶之功,呵呵,没找到就自造。于是,他真的征兆皇甫希为著作郎,却又暗示他不能接受官位,要隐居才行。虽然他是楚王,但皇甫希好歹也是名士之后,被他这么一闹,自己可能背上“充隐”这一名号,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写一篇文说了桓玄一顿,连“溪刻自处宣武笑,充瑞买祥楚王骄”都出来了。桓玄心道这人也有意思,但对他把自己父亲的旧事都拉进去有点不开心,就派人送一些物资钱财,就说表示歉意。
受到桓玄的钱财,皇甫希一声苦笑,看来,这“充隐”是当定了,一赌气,就真的隐居了。
至于出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说传》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