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西书入华(2/2)
门一起走了两圈,等他走出来,一抬头发现自己还在门外。这时他再也不敢进去了,摇着手说:“我曾经听说无锡人在江尖嘴上团团转,今天到了外国我算是亲身体会到了。”
你祖先闻鲜花,我祖先吃鱼肉
微-清廷外务部左丞辜鸿铭自幼生活在国外,通晓西方文化,21岁的他对中国古文化却是门外汉。不过他从来没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凭着少年时代的记忆,每逢过年过节,他总买些酒菜,点上香火,虔诚叩拜一番,虽然不免引起洋人的侧目,但他年年如此,一点儿也不想放弃自己的民族信念。有一次,一个英国房东忍不住问他:“你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享用你这些鱼肉啊?”辜鸿铭毫不思索地回答:“应该就在您的祖先闻到您所孝敬的
鲜花香味的那个时候吧。”
儿戏外交
微-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末年,外国人对中国的外交用四个字归纳就是“儿戏外交”。英国
使者威妥玛就曾经说过:“总理衙门的大臣,都是些喃喃学语的小儿,打他们一下就哭,抚摸一下就娇惯。所以用左手打他们,右手抚摸他们,就是对待中国外交家的最好方法。”
有个曾经担任驻日公使的外交官说,他在任职期间,外国公使经常戏耍他,摸他的脸说:“你真是福人有福相,你的脸面滑润,就像婴儿一样。”还有人拉扯他的朝珠,说:“你有这样的宝贝,整天爱不释手,就好像小儿得了食物一般。”驻华的俄国使者喜欢拿点儿钱当礼物回赠这些清廷外交官,出门就告诉人家说:“今天又投了若干钱,给小儿买馍馍吃。”
误以赔款为抚恤
微-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时期中国的国际赔款,是从道光年间的《中英江宁条约》开始的,后来的甲申中法、甲午****等等,每战必败,败了就赔款割地。到了《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赔款数额竟然高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虽说是这等国耻,但是在当时中国的公私文书中都是绝口不提“赔偿”两字,都是用“抚恤”来代替。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吴大澂写了篇战斗檄文,大谈天朝仁义,恩泽四方。甚至谈到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时,声称战胜了蛮夷,只是为了抚恤这些远道而来的人,所以恩威并用,给他们点儿抚恤金。这篇文章传到上海,在《申报》上首先刊登,被英法领事知道后写信质问,说这些条约写得清清楚楚,怎么能侮辱我们。后来还是政府官员出面道歉才善罢甘休。
(本章完)
不想错过《图说微历史:细节中的中国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