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刘瑾作弊(2/2)
眼是陈鉴,探花是岳正。有趣的是,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儒、道、释三家。当时的人就称“鼎甲三人儒道释”。彭时家是世代书香,因而他的考卷“出身”一栏上填的是“儒籍”。陈鉴原籍苏州,因事全家被判戍边,他不得已投靠神乐观做了道士,中进士时还未成家,就是因为出身道士,因此他代表着道。探花岳正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妾室,当年为了躲避正室的欺辱,曾带着岳正避居大兴隆寺。岳正虽未出家,但是因为长期在庙里居住,人们戏称他为“和尚”。这样他的出身就是释。鼎甲三人正好是三教俱全,也算是明代科举的一件盛事。
明代科考也“移民”
微-明朝时考虑到北人的学问不及南人,于是科考就要兼顾南北,所以要求试卷上要写明是南卷还是北卷。这样北
卷比南卷简单,于是在明朝有很多南人冒充北人参加科考。嘉靖年间,一个叫陶大顺的人在嘉靖间冒籍在顺天府乡试中夺魁,被发现后被官府给斥归了,后来他又在浙江参加乡试,中了第四名,后来还中了进士,一直做官做到右副都御史。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顺天中试的几人都因冒籍而遭到弹劾,当时礼部的意见是发回原籍,皇上的意见则是暂时存留下来,但不许他们今科入试。嘉靖四十三年(15**年)的时候,顺天乡试,给事中辛自修又指出有5人冒籍。实际上这些冒籍的人都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只是当年不得入试,下次还可再考。由此可知,冒籍大都是南人冒充北人的籍贯参加科考。
科考拟题差点丢命
微-清光绪年间,有一次科举考试,光绪皇帝让军机大臣潘祖荫拟定考试题目。这潘祖荫把题目写好后,就交给了监考的人。有人就直接把他贴到考试场中,有个监考官一看,差点儿把胆吓破了,原来上面竟然赫然写着同治年号,于是马上偷偷地去禀报潘祖荫。潘祖荫一听说,急得六神无主,现在撕下来那还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是要是不换下来,如果被人发现了检举上去,呈给皇帝,那就是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啊。此时那个监考官想出来个好主意,趁人不注意,拿刀把那写着有同治哪一年拟题的那一行裁了去。到了这个时候,相关的人才都松了一口气,好像逃过一劫一般。
(本章完)
不想错过《图说微历史:细节中的中国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