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二、突破奥得河防御(3/4)
,再沿着哈弗尔河-奥得河运河安排到奥拉宁堡,在那里参与战斗并掩护坦克第3集团军已暴露的翼侧。就在组织掩护这一翼侧时,4月21日,罗科索夫斯基对奥得河的坦克第3集团军发起了进攻,但起初几日并未完成任何决定性的突破。
4月20日,***得知已组建施泰纳集团后,立即萌生了一个新计划。于是,仓促间拼凑而成的施泰纳杂牌部队成了集团军。在埃伯斯瓦尔德以东防守的两个师及用空军临时拼凑的一些兵团也编入了该集团军,它包括约12000至15000人
,但是,这些人员只拥有手榴弹和轻机枪装备,而且数量很少。因此,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无法发起进攻,也没经过组织。施泰纳却要他们向南进攻。在***看来,在施泰纳指挥下的这次坚决而狂热的进攻,加之几天前坦克第4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奉命发动的进攻,将能阻止科涅夫的突破,并在波罗的海到施普雷河上游之间建立起新的绵亘战线,以援救柏林于危难之间。在这些没有任何现实基础的幻梦之中,***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生日。这一天,戈培尔再次指出,德国人民坚信自己的“元首”,并说举国上下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将最终迎来胜利。
但是施泰纳的进攻不具备任何必要条件,因此,他的军队未能如期出击。如此一来,第9集团军周围的包围圈逐渐合拢;苏联人从南北两面迂回柏林,已逼近它的东郊。于是,***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肆意辱骂军队、党卫军乃至全国人民,指责他们背叛了他。他决定留在柏林等死。周围的人竭尽全力粉饰现实,试图让这个被现实击垮的人打起精神来,并说服他放弃留在柏林的念头。
几乎同一时间,希姆莱和戈林离开了柏林,他们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是与西方国家谈判的最佳人选,于是走上了自己的道路。凯特尔和约德尔当时并不在已被包围的首都,他们决定对各战场上的军队继续保持形式上的指挥。他们罔顾现实,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从外面解救柏林和***。于是,第9集团军接到了撤退命令,以便在柏林以南与坚守着易北河和穆尔德河的第12集团军会合。凯特尔和约德尔认为,如果这两个集团军能从南面和东南面突击柏林,而施泰纳也能同时能展开攻击,那么,也许可以将铜墙铁壁一般的合围圈突破(当时,苏军已包围了柏林的三分之二左右)。
为了将这个计划付诸实施,凯特尔首先前往第12集团军,责令它在4月22日夜间做好执行新任务的准备。4月24日,从大本营的临时所在地传来几份最终拟定的命令,命令第12集团军向于特伯格方向东进,在那里与向西突围的第9集团军会合,并与其一同转入进攻,解救柏林。第12集团军长官文克此时只能根据凯特尔的乐观描述来判断柏林周围的情况,最开始,他确实准备开赴柏林,但很快就意识到,实施这种进攻是不可能的。不过,向东进攻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支援被围的第9集团军,也是为了保障第12集团军能获得自由,以在易北河以东作战,因为若不是这样,在几日内它就可能腹背受敌而被击溃。
文克希望美国人留在他们已进抵的地区,因而只用1个师掩护位于维滕贝格以东的南翼(因为那里已经能感觉到苏联人从东面不断施加的压力),至于主要兵力则向东进攻。4月29日清晨,文克的3个师开始由贝尔齐希地区向东北方向进攻。很快,苏联人的顽抗就被粉碎(苏军并未料想到这次突击,因此溃不成军)。在贝利茨,3000名德军伤员获救,并被立即撤走。同日,第12集团军左翼进至施维洛夫湖南段的费尔希,为了寻求生路,被围的波茨坦守军已退到那里。但是,这次顺利突击已耗尽了集团军的突击力量。他只能派出庞大的兵力掩护深入纵深的两翼,因为当时苏联人在南面已抵达维滕贝格,在北面已抵达勃兰登堡,很可能将突然冒进的进攻集团彻底切断。为了防止这一威胁,第12集团军尽力对两翼施加掩护,并将之前沿着易北河配置的从未使用过的兵力在勃兰登堡与哈弗尔贝格之间的哈弗尔河下游设防,以扼守贝利茨地域的正面。他们的坚守持续到5月1日,在这场持续10天的战斗中,早已疲惫不
堪的第9集团军残部展开了最后一次突围。25000至30000人冲过了敌人的战斗队形,但是因为疲劳至极,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体力上,他们都一蹶不振了。
现在,如果第12集团军不想遭遇第9集团军残部那般的命运,就必须抓紧行动。文克决定用屏护队在哈弗尔河下游进行掩护,让集团军主力向马格德堡以北的易北河撤退。与此同时,他派人设法与美国人取得联系,希望得到美国人的同意,让集团军在坦格尔明德地区渡过易北河,以免沦为苏联人的俘虏。经过一番周折,他的计划勉强完成了。
4月23日,凯特尔下令第12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协同,对柏林发动在他看来是决定性的进攻,并返回帝国办公厅待了一会儿。他在那里对情况进行了介绍,所有人又都充满了昔日那种乐观情绪。凯特尔对众人说,当前的任务是在第12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协同进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战的细节》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