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三十六 惊诧!竟是他在背后捅刀(1/2)
东汉兴平元年(194),长安城中的小皇帝刘协,终于到了行冠礼的年纪。之后,便是迎娶皇后等一系列事宜,按常理而言,在这一系列仪式之后,皇帝就该亲政了。
然而,事实上大汉帝国已土崩瓦解,皇帝的命令,不要说遥远的州郡,就是近在眼前的朝堂,都作不得数。又何谈什么亲政呢?
大汉帝国东陲,此时的徐州,一片萧条,许多地方依旧在战火之中,尸体尚未掩埋。而来自青州的援军,刚刚抵达。
此时,曹操下令撤军了。
陶谦大喜,他以为这是田楷、刘备到来的缘故。
事实上道理却很简单,曹操的军粮耗尽了。此前的***,又令他无法得到徐州百姓的支持,所以唯有退兵。可是临走之前,他丢下一句话:
“我还会再来的!”
这意味着曹操将会再度兵临徐州。
换言之,兖州将再次出现空虚状态。
空虚,也就意味着有可乘之机。
曹操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他觉得不必担忧。因为他把兖州托付给了一个可靠的四人组合:荀彧、陈宫、张邈与夏侯惇。荀彧、陈宫是文官,主民政;张邈与夏侯惇则主管军事。就地域而言,则荀彧在鄄城,陈宫在东郡,张邈在陈留,夏侯惇在濮阳。
在这些人中,曹操最信赖的是张邈,他既是好友,也是绝妙搭档。当初张邈曾惹怒袁绍,袁绍便让曹操杀死张邈,曹操凛然不从:
“孟卓(张邈的字),是我们的好友,如今天下大乱,岂有自乱阵脚、残杀亲友的道理?”
袁绍只好暂且作罢,而这话传到张邈耳中。两人之间的情谊,自然也就更加深厚。
所以才有初征陶谦之际,曹操对夫人丁氏嘱托说“如果我回不来,你们可以去投靠张孟卓”这样的话语。而凯旋之
际,曹操一见张邈,两人便相拥而泣。
可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偏偏就是这位曹操最好的朋友张邈,在此时做出了反水的决定。
理由便是曹操现在不听袁绍的话杀我,可终有一天,他会抵挡不住压力,被迫拿我当牺牲品。
这理由成立否?
不得不说:是!确实有这个可能。那得视乎曹袁双方的实力发展,以当时的局势而论,确实如此。在大多数人眼中,曹操便是袁本初的小弟,袁强则曹强。将来说不定袁绍统一了天下,那么袁皇帝之下,曹操便可能出任太尉之类高管。
所以,张邈决定试一把,要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可若是只有张邈一人,他也不一定就敢造反--那,不是他的性格!
火柴,唯有与磷面摩擦,才能点燃起火。
倘若张邈是火柴,那么磷面又是谁呢?
那便是陈宫。
说起来,陈宫可是助曹操进入兖州的第一大功臣。为什么会忽然之间发生转变,站到曹操的对立面去呢?
理由便是边让的死。
去年,在曹操出兵攻打陶谦之前,便下令将他处死。
若干年后,当袁曹破裂、官渡大战在即,陈琳便如此写道:
“以前那位九江太守边让,可真是个俊逸的大才子啊!但居然因为讲了几句真话、直话、不动听的话,便落了个身首异处、家破人亡的下场,于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啊!”
边让确实是因说了触及曹操痛处的话而死。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家父亲都死了,你还数落他生前的不是,这便有些不妥了。更何况人儿子还是兖州的最高长官呢?你这不就是作死吗?
可也有人说,边让其实是冤枉的,曹操只是听信了一面之词,便捕杀当代名士,罪莫大焉!
陈宫,便是这么
想的。
读书人都有个毛病,管不住嘴,随便什么事件,甭管这事搭不搭着你,也甭管自己清不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都要七嘴八舌议论一通,哪怕是乱说、胡说,也要说一说、扯一扯。倘若事关富贵荣辱,那就更要言之不尽了。
所以,在陈宫看来,这事曹操干得不对。边让就算咧嘴胡说,你给他两巴掌不就结了,或者打一顿驱逐出境那也是个办法啊!万万不能的,就是因言而治罪。他说你坏话你就杀了他,那要是我陈宫也数落你几句,你是不是也要把我满门抄斩啊!
如此一想,陈宫便动心眼了,要说兖州本来就是我给你的,既然我能给你,也就能再给别人。
问题是给谁比较靠谱呢?
就在这时,西边来了个流浪汉,他的名字叫作吕布。
长安城破后,他曾流浪到南阳袁术那儿,袁术也曾收留他,可是没几天便闹翻了。因为吕布自己觉得是他杀了董卓,给你们袁家人报仇雪恨了,那你这号称正牌的袁术就该好好报答我才是。
偏偏袁术是个少爷脾气,三两下双方便崩盘离场。吕布只好从河南换到河北,找另一个袁门子弟袁绍。
袁绍正在计划剿灭黑山贼,正是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曹操:逐鹿天下五十年》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