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二)隋炀帝为大唐盛世准备的美宴(1/3)
隋朝厚实的家底还在那儿,隋炀帝的被害,为唐太宗李世民缔造贞观盛世准备了一份丰盛的烧烤野宴。隋为唐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为唐太宗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炀帝却成了万恶的昏君,为什么有如此迥然不同的结果?因为唐史是唐朝人写的历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写的历史。
我们这一代人读过的历史教科书,把隋炀帝杨广(560~618)与商纣王、周幽王相提并论,认为其是荒淫无道的暴君。自从隋炀帝远征高丽,开凿运河,大修洛阳宫搞基本建设,赋役繁重,激起隋末农民起义,为隋将宇文化及弒杀于江都,便盖棺论定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然而评价历史人物,应实事求是,功是功,过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其实隋炀帝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恰恰是隋代经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父子两代重新统一自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带来安定与和平。他们励精图治,把个战乱贫弱的国家,治理得无比富足。诚然,由于炀帝的性格弱点和滥用民力,帝国在一夜之间崩溃,正好给唐太宗的贞观盛世准备好了丰盛的烧烤野餐。
我们不能只看以推翻隋为己任,后来做了唐太宗宰相的魏征撰写的《隋书》,能对隋炀帝有个公允地评述。魏征无疑是了不起的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天不怕、地不怕最敢直言、最敢揭逆鳞的谏官、名宰相,然而他也难以跳出“以隋为鉴”的视野,更难突破他对隋炀帝刻骨的成见。魏征第一次“下海”,投入李密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瓦岗寨起义失败,他随李密投降唐高祖李渊。李密被杀,他侥幸捡了条小命。李渊命他去山东策反李密旧部,不幸中的万幸他又被声势浩大的农民义军夏王窦建德“收留”,并委以重任为夏王出力。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一役打败夏王窦建德,魏征这才在原地画了个圈子又回到大唐。他先做太子李建成的东宫洗马,玄武门事变以后,因为他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又被李世民启用,由谏议大夫做到宰相,成为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如此出身背景,加上唐太宗“以隋为鉴”的既定方针,要魏征不抱成见地对待被他们颠覆的大隋朝、隋炀帝,谈何容易。
我们只有把隋炀帝的全部史料,拿来仔细地研读深究,反复玩味,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比较真实地接近他的历史本来面貌。我们差不多可以说,凡是秦始皇做过的事,隋炀帝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而隋炀帝却落下一个万世唾骂的恶名。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我们是否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隋炀帝杨广,文武双全,才华横溢, 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战功卓著,他是个带有创造型性格的君王。这些长处,虽批判他的人也无法否认。他13岁即封晋王,为并州总管(山西省省长)。公元5**年,20岁未满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庶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不到一个月便胜利完成统一大业。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而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险。隋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江南万民广泛的赞誉。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在江南花了十年笼络江南才俊,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臣服于中央,更
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20岁的杨广重新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这是众所周知的。其实早在文帝杨坚时代,就曾命宇文恺率众开凿了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开凿的局部运河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了。隋炀帝地即位的大业元年(605年),即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改造邗沟。三年后他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前后用了六年,疏浚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再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江苏镇江)到达余杭(现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北京)的永济渠。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这是继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之后,中国人又一伟大创举。
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尊儒的痛》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