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三)诸子百家为大一统摇唇鼓舌(1/6)
春秋时期两位最了不起的智慧大师,一个道学的创始人老子,一个儒学的开山鼻祖孔子,就这样第一次握手了。从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老聃,真吾师也”,足见老子的智慧无与伦比。
孔子比老子高明的地方是:他也看到了春秋动荡,战国争雄,但他没有像老子一样退缩隐居去著书立说,而是积极去各国游说,希望施行他的仁政,让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一点,进而实现国家的大一统。
春秋末年,公元前500年左右,某一天,一个白胡子老头骑着青牛,沿着山道朝函谷关走来。守关的关令尹喜远远看去,大吃一惊,那仙风道骨的老头,不正是在东周列国久闻大名的大学者、大哲人老聃先生吗?他立即让关役敞开关门,让骑青牛的老聃进到关内,尹喜亲自搀扶老子下了青牛,然后请老子到关楼上设宴长谈。交谈中,老聃流露出周室衰微,列国争霸战火不断,他想去秦国隐居的意思。关令尹喜请求地说:“老先生就要去秦地隐居了,请在这里多住些日子为我著书吧!”
老聃捋着把白胡子,瞅着颇有学问的尹喜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矝,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尹喜连连点头说:“老先生的慧语哲言,正是济世之方。天下庶民百姓盼和平,盼统一,请老先生快快写下来吧!”
老聃遇到了知音,他在函谷关滞留下来,写下《道德经》上、下卷五千言。写下这部空前绝后充满哲理妙思的伟大著作后,他还是走了,西出函谷关,到了秦国。老聃在秦地隐居下来,没人知道他,竟不知所终。
尹喜拜读了老聃的《道德经》,辞官不做了。
老聃姓李,名耳,字聃,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现在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年轻的时候,老聃来到东周国都洛邑求学,拜见博士,入太学堂学习。凡天文、地理、典籍、人伦,无所不学,无所不览。经过苦钻勤学,对周代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精,三年大有长进。博士推荐他进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文明典籍,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老聃如饥似渴,博览群典,渐臻佳境。以至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窍,三年后迁任守藏室柱下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富哲理的语录流传开来,广受称颂,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内乱,王子朝兵败被逐。老子带着周代典籍奔楚。《庄子·天道》记载:老子“被免而归居”,回到陈国。他看到天下大乱,不得其时,乃蓬蒿而行,要到深山老林去修道养性。这才有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的故事。把关的关令尹喜会见了老子,就辞官不干,拜老子为师。老子从东方而来,去西方隐居,这就是“紫气东来”的典故。老子鉴于尹喜的诚意恳请,便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知识、修道的心得和古代流传下来的哲思妙想,以及我国历代盛衰存亡、世人祸福寿夭的经验教训,融合当时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以人之道较之天之道,综合考察,总结写出《道德经》。司马迁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列传》)后人尊老子为百家之祖,道家则尊奉他为创始人,现当代学术界则称老子为“双父”——中国哲学之父、世界哲学之父。
老子的道学,乃宇宙中自然之道,上古流传迄今之道。它细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对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真,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它概括天之道——宇宙自然之道和人之道——摄生之道、真人之道、圣人之道和玄妙之道。举凡天人之际、古今之变,无所不包,囊括无遗。可以入世,可以出世,可以超世,而将玄之又玄、深不可测的大道,以明白晓畅的文字予以科学的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度的理性思维和超前智慧。《道德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在继承古代智慧和伏羲的《易经》基础上创新。在老子之前(公元前5世纪),早就有夏朝的《连山易》和殷商朝的《归藏易》。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它的源头是“三坟”:即天皇伏羲《山坟》、人皇神农《气坟》、地皇黄帝《形坟》。老子是史官,有条件看到春秋以后失传了的《三坟》《连山易》《归藏易》等洪古典籍,他从中吸取了古人的智慧。“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归藏易》的第一卦。但是“阴”与“阳”是从哪里来的,并没有讲,只有“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论述。庄子说:“易以道阴阳。”
老子的理论贡献在于,他把“一阴一阳谓之道”的认识往前推进了一步,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本体是“道之为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并且用最简洁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尊儒的痛》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