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十五 披头士乐队(1/7)
披头士乐队(The Beat***,又译甲壳虫乐队)毫无疑问是流行音乐界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拥有最多歌迷,最为成功的乐队。披头士乐队对于流行音乐的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力无人可出其右,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数代摇滚乐队的音乐和思想,直接影响了摇滚乐的变革和发展,在英国,披头士乐队更是影响了60年代至今几乎每一支乐队的形成和发展。
披头士乐队被公认为英国音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入侵”美国的代表人物。其音乐风格源自五十年代的摇滚,之后开拓了各种曲风如迷幻摇滚、流行摇滚、古典音乐的融合等。其音乐性之创新深深影响了之后的欧美乐坛发展,而随著作品的社会意识日渐加深,他们的影响力也伸延到六十年代的社会及****方面。当1970年乐队解散后,各成员也以成功的个人歌手事业继续发展。
Beat***对于摇滚乐与流行文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六十年代末期,他们的发型与着装引领起世界范围的模仿。在录音室中The Beat***创新地使用高科技,与录音工程师一起亲密地工作,富有实验精神并精益求精。同时他们坚持寻找方法利用一些偶然的错误,比如意外的吉他噪音,一个共鸣的玻璃杯以及错误的录制使声音倒放,他们把这些错误全部混合进他们的音乐中。 The Beat***重新定义了唱片,它不再只是包含几首热门单曲而剩下的歌曲仅仅作为填充物。他们还是英国第一个在发行单曲的同时带有一些视频片段的艺人。1965年Shea Stadium的North Ameri tour是第一次登上大型体育馆的娱乐性质演出。许多艺人表示受到Beat***音乐的影响或者曾经通过翻唱他们的歌曲取得成功。
披头士常被认为是流行乐坛历史上,在商业上最成功与最伟大的乐队。依RIAA正式统计,其为美国国内生涯销量最高歌手,总销超过1亿7千万张。[1] 而全球销量据信超过10亿张。[2] 在英国,他们有15张冠军专辑,在美国有19张冠军专辑与20张冠军单曲,皆为史上最高。
虽然从成立到解散,披头士乐队仅仅存在了十年的时间,但是乐队作为一个音乐文化的革命者,他们不仅拥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难以企及的唱片销售纪录,而且他们的文化影响力也早已超过了其艺术的本身。披头士乐队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早已成为了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了英国文化和英国历史的一个商标,他们中的成员也有被英国女王加封晋爵。
披头士乐队引领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个国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为时尚流行的风向标,关于披头士乐队的任何东西全部都成为了最具文化内涵的商品,而披头士乐队曾经使用过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以惊人的天价来拍卖。披头士乐队除了不计其数的登上各种杂志的封面以外,还经常登上世界多个国家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他们拥有不计其数的相关主题博物馆和纪录片,电影等相关文化资料储存组织。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拥有大量的披头士乐队成员的职业模仿者,以及专业组织和评判模仿大赛的机构和组织。披头士乐队以及披头士文化早已成为人类在20世纪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被永远铭刻,他们作为上个世纪流行文化的商标,从未受到任何的挑战。
早期发迹
最初,这支神话般乐队的开始是从英国名城利物浦开始的。早在披头士乐队录制专辑轰动世界的五六年之前,这支看起来和其他无名乐队并没有太多区别的音乐团体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传奇般的经历。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流行起了噪音爵士乐,当时只有十几岁的约翰.列侬(出生于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10日在美国纽约遇刺身亡)就是当时追逐潮流的一个叛逆青年,1956年,16岁的约翰.列侬在利物浦一处教堂里结识了小他两岁的保罗.麦卡特尼(出生于1942年6月18日),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双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读书的列侬购买了一把吉他,并且在高中校园里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乐队,乐队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学校Quarry Bank高中。保罗.麦卡特尼马上就加入了列侬的这支乐队担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后麦卡特尼的好朋友乔治.哈里森(Gee Harrison,出生于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国洛杉矶因恶性脑肿瘤去世)也加入了乐队成为了第三名吉他手,与此同时也陆续的有其他乐手临时性加入并退出这支高中校园里的乐队,其中留队时间较长的是乐队的鼓手柯林.汉顿( Hanton)他于1957年加入,于1958年退出。最终,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构成了Quarrymen乐队的核心稳定阵容。
1960年3月,约翰.列侬的大学同学兼好友,才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文化事件》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