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二章 著名的二胡演奏家(1/5)
1.阿炳
阿炳(1**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2.马向华
一袭秀发如瀑布般飞泻,一把琴声如行云流水状飞扬,她以敏锐潇洒、优美清新的演奏风格活跃于乐坛,她的琴声刚柔并济,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在外国人眼中,她的琴声让天坛、故宫都黯然失色……她就是著名的青年二胡演奏家马向华。本期《津沽乐韵》节目将带您走进马向华的二胡人生。
一把二胡响天涯
7岁开始学**胡的马向华已经是济南市的二胡小童星,她多次获得儿童器乐比赛第一名,从9岁起,马向华便开始了其国内外演奏生涯,十多年来足迹遍及中国各地、港、澳、台地区、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瑞士、比利时等十多个国家。经常参与各国艺术节、音乐节及其它重要的国际演出。合作过的乐团包括英国皇家爱乐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中国中央乐团、中国爱乐交响乐团、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香港中乐团、台北市立国乐团等众多世界顶级乐团,自1997年起,共录制了十多张个人音像专辑,其中包括多种风格及大量高难度的二胡曲目。
结缘二胡走艺路
二胡伴着马向华一路成长,更让马向华感受到与二胡的结缘是冥冥之中,命中注定的。二胡,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的一部分。她用二胡极富人性化的音乐语言,演绎着人间的喜怒哀乐。时而含蓄温婉地娓娓抒情,时而直接强烈地震撼爆发。每当她调弦拉琴时,她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二胡声中,忘了自我,与二胡浑为一体,人琴合一,这或许就是二胡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吧。
3.刘天华
刘天华(1**5-1932)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现代民族音乐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江苏省江阴市人。
在常州中学(1909年),课余学军号,军笛,并参加校军乐队。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风雅中华——漫谈民族乐器》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