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温馨的家和冰冷的枪(1/2)
斯密夫和他的夫人珍妮及三岁的女儿,住在密西西比州首府杰克逊郊区的树林中一栋白色的花园洋房里。当晚霞透过树林在他们的房子上洒下金色的斑纹的时候,他们迎来了三位中国客人,他们走下台阶,沿着门前的小径,走到花园前,笑容可掬地和我们握手寒暄。
斯密夫不像一般美国人那样高大,但长得很结实,卷曲的褐发,高鼻俊目,刚刮过的脸上闪着光泽,穿着花格衬衣和石磨蓝的裤子,典型的美国当代青年的打扮。珍妮很漂亮,金色的短发,耳朵上挂着中国式的玉坠,很随意地穿着无袖的黑色衬衣,灰色条纹的长裙。她怀中的小女孩是缩小的她,头发也是金色的,肌肤白嫩得透明,眉眼和她妈妈一样,眼睛瞪得大大的,惊奇地望着我们。
这是美国南部一个很普通的年轻家庭。斯密夫是英格兰移民的后裔,就出生在密西西比州,父亲是位律师,母亲开一家成衣店。他毕业于杰克逊的密西西比大学,然后**湾当了一年英语教员,回国后又攻读法律学研究生,现在研究生也要毕业了。他曾到中国北京等地旅游,对中国文化特有兴趣,对北京街头小吃比我们都熟悉。珍妮和他同一所大学毕业,现在一所幼儿园当教师,他两人都是“中国迷”,喜欢和中国人交朋友,也愿意到中国工作。到美国访问的中国人很多,可到密西西比州的却很少,他们只是偶然知道我们的来访,特意邀请我们到家作客。
斯密夫的这套住宅在美国算是最普通的了。一个大客厅,两间卧室,再加上厨房卫生间,使用面积一百多平方米,是他花六万元从别人手里买下来的,这钱是从银行贷的款,分十年还清。房子虽然不算大,可窗外的花园十分令人羡慕,大约有一亩的茵茵绿地,由高大的橡树环抱着,他们还没来得及挖泳池和栽种果树和花草,只放着孩子的几件玩具。要在美国大城市,这套花园洋房,要卖几十万的,因为这里地广人稀,地价也便宜。
斯密夫家的陈设相当简朴,一套沙发,一架钢琴,一个古玩架,一台电视机,还使宽绰的客厅有些空落,古玩架上的瓷盘和南泥茶壶显然是中国货。书架上还摆着斯密夫访问中国的照片和他认识的中国朋友的照片。斯密夫说,这是他们家最珍贵的东西了。他家的简朴,一方面是因为成家不久积蓄不多,另方面是便于搬迁。美国每年五分之一的家庭要搬家,他们不习惯老守田园。美国本来就不是他们的故乡,哪儿能挣钱,他们喜欢到哪儿去,就往哪儿搬。美国没有户口本,连身份证都没有,只要到银行能贷着款,到哪儿都能买到房子,有了房子就有了家,有了家再找工作。特别是像斯密夫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可能在这住一辈子。他说先在这儿找一份律师的工作,干几年有了经验以后,再往北迁,到大城市干更大的事,或者到国外工作,当然最希望到中国去。那是他们一心向往的神秘国度。
当晚霞隐退之后,斯密夫的花园洋房被浓浓的夜色笼罩着,透过窗子可以看见树影婆娑和远处依稀的灯光。我们沉
浸在田园诗的意境和家庭的温馨之中。珍妮在厨房的小餐厅里为我们摆下晚宴:烤鸡腿、煮玉米和炸土豆条,啤酒、葡萄酒,还有西瓜,这普通的菜肴,使我们情同家人一般。他们不是因为节省而不肯搞更多的吃喝,而是他们习惯这样招待客人,美国人以为对待客人的情义不在吃喝上。吃食的简单并没影响晚宴的庄重。晚宴前,斯密夫通过翻译吴小姐说:“我们全家是***徒,按着习惯,在吃饭前要做祷告的,如果不介意的话。”我们说:“完全不介意,客随主便!”然后他们夫妻二人闭目合十,喃喃自语。吴小姐翻译道:尊敬的主,谢谢您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能招待远方的客人,请主保佑今天的食物干净。保佑我们尊贵的客人一路平安!我们被他们的真诚感动了,也在心中祝愿他们全家幸福安康!
美国朋友的真诚使人们放下矜持,勇敢地把桌上的食物一扫而光。珍妮为中国朋友对她劳动的赏识而高兴。酒过三巡之后,话题也就越来越多。人类之间太需要了解了,特别像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举足轻重又长期隔膜的国家之间。相比之下,美国对中国了解得更少。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最多的是****年春夏之间那场风波时,美国的电视台24小时转播北京的情况,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就可想而知了。斯密夫和珍妮像两个好学的孩子,瞪大眼睛,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简直是“中国百事问”。好在我们三个人,谢先生是学历史的,王先生是搞文化的,我是搞新闻和文学的,还算有些知识和信息,总算没被问倒。当然有些敏感问题,我们还得来点儿外交辞令,不过中国人的真诚和坦率,还是消除了他们的许多误解。
“你们的24小时怎么度过?夫妻之间可以谈情说爱吗?”珍妮的问题使我们哈哈大笑,可还是做了认真的回答。我们每个人向他们列了一个作息时间表,从起床到睡觉,逐项说明,他们听得非常仔细。当文化局长的王先生说,他每天一上班,许多人找他要房子,要待遇,要解决困难。晚上要陪领导和客人看戏,有的戏看了几十遍。珍妮很惊讶,怎么局长还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美国这杯鸡尾酒》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