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后记(1/1)
此刻,当我把这本册子献给读者,就像一个小学生忐忑不安地向老师交上一份考卷。
严格地说,这还不是我的第一本书。在北大荒时,我还写过一本诗集,是用银白色的桦树皮做封皮的,它的读者是我的爱人和同甘共苦的兵团战友。记得里面有这样一首诗:“扬鞭策风雨,铁马越冰河,笑指山间鹿,林海听我歌。”仿佛一切都很遥远了,我却不能忘记,不能忘记北大荒那片神奇的土地。那里是我生命的炼狱,又是我文学的发祥地。我的泪洒在荒原上,我的歌唱在马背上,我的诗写在黑褐色的土地上。
这本书是命运之歌,不是我的,而是我所热爱和崇敬的十几个人的命运之歌。他们之间的经历和地位大相径庭,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他们命运的转机,而在改革的
大潮中,他们又显示了异乎寻常的才华和能力。每个人的命运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如果读者能在这本集子里听到历史的足音,能感到时代的脉搏,那就使我欣慰了。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集。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结合体,而我的报告文学更像它的母本。这本集子中的《她在丛中笑》《挑战》《大学生问题》等,在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和其他形式的评奖中获奖,有的篇目还被多种报刊转载,这倒不是因为它们在文学上有什么价值,主要在于它们的新闻性。这大概正如苏联著名的宣传家加里宁说的,写新闻要“正好击中当时绷得最紧的社会的弦”,“如果你击在绷得最紧的弦上,那么当然就会得到大的反响。”因发了几篇有点影响的报告文学,也有人在我的名字前面
加上“作家”的头衔,而我更珍重“记者”这一名称,因为写这些东西时,我首先想到的是记者的责任和使命。中国已有人专门在研究“作家式记者”这一群体,这一辈子能挤进其中,也就足矣。
这本集子之所以题名为《大爆炸》,一则因为我写《大爆炸——献给哈尔滨亚麻厂的英雄儿女》所付出的感情最多(写到动情处我竟泣不成声);二则我写的这本报告文学中的主人公都是在经历了中国最大的爆炸——*****——这一历史悲剧之后崛起的;三则这本集子中多篇具有“爆炸性”新闻的味道,比如“历史***”当了副省长、个体户当选为中国“新议员”,无名的民办小研究所向世界医学难题“乙肝病”挑战之类。
是以为记。
贾宏图
1988年春于哈尔滨
(本章完)
不想错过《大爆炸》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