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以常态促长效让煤城变美城(1/2)
安徽省淮北市文明委
淮北是全国闻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1960年建市以来,为国家贡献10亿多吨煤、200亿度电,但也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等现实问题。从1995年起,七任市委书记、八任市长始终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以传棒接力的方式,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不忘初心,久久为功,常态化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使之深深融入全市人民的精神血脉,连续四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抓创建促转型惠民生的新路,昔日黑灰煤城变成今天亮丽美城。
一、持之以恒抓转型,让生产美,夯实文明之基
立足资源型城市实际抓创建,坚持把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支撑,努力找准结合点,把22年创建中孕育形成的干事创业恒心、务实创新精神、攻坚克难勇气,转化为推动转型发展的现实生产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夯实了创建工作的物质基础。
一是转型思路更清晰。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准确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借助国家级智库,谋划确立“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坚持招商带动、创新驱动“并行联动”,坚持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两业并举”,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着力建设经济生态、自然生态、政治生态“三位一体”的绿金样板城市,由我市与国内知名企业采取PPP模式合作开发建设的碳谷产业新城等一批重大项
目陆续签约落地,加速淮北高碳资源低碳利用、乌金城市绿金发展。尤其是在近年来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煤价断崖式下降、全国煤炭资源型城市普遍困难的大背景下,淮北发展反而呈现速度持续回升、质量效益改善、结构优化升级的“V”字形企稳向好态势。“十二五”期间,淮北市GDP年均增长9.7%,连跨3个百亿台阶,2016年年底达799亿元。
二是转型道路更宽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非煤产业已“三分天下有其二”,2016年年底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71.7%,比2011年年底提高近40个百分点,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两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跻身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优秀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承办由国家人社部、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单项赛全国总决赛并成为永久举办地,“北大方正智谷”、中关村创业公社的“源创客”“梧桐树”等一批“双创”基地建成运营,吸引了大批创业人才团队在淮北创新创业,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2016年年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15.4%、24.6%,“两新”产业逐步成为转型发展“主力军”。特别是与上海交大合作推动成立的相邦公司,其开发的陶铝新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凸显“淮北制造”的技术实力,为打造中国陶铝峰千亿元产业板块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持之以恒增颜值,让生态美,塑造文明之魂
20多年的创
建工作,内外兼修,既靓家园,也美心灵,不断传递“好人淮北、小城大爱”的温暖力量。
一是外塑山水,建设自然生态圈。面对境内石质山岩石裸露面积达60%、被公认为非宜林荒山等重重困难,发扬“愚公”精神,独创“七步造林法”,为全市20万亩石质山披上绿装,跻身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获得全省唯一的“石质山造林突出贡献奖”。依山而建相山公园4A、四季榴园4A、南山3A、龙脊山2A级等众多风景区,大力发展石榴、苹果、葡萄、绿化苗木等经果林产业,建成全国为数不多的石榴博物馆,连续举办七届石榴文化旅游节,实现改善生态、惠及民生、促进发展的多赢局面。持续治理修复4000公顷的采煤沉陷区,形成南湖4A景区和中湖、东湖等生态公园,实施河湖联通工程,打造一批滨河、滨湖公园和景观带,为城市戴上一串“翡翠项链”,城市规划区内湖泊湿地面积占比超过40%,彰显半城山水半城绿的城市风貌,被列为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市、气候适应型试点市。由于自然生态优美,淮北市成为中部地区主要旅游目的地,2017年春节黄金周,全市各景区共接待游客53.17万人次,同比增长13.7%;旅游综合收入26585万元,同比增长14.1%。2017年3月中旬,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两会报道特别节目《春天的中国》,专题报道了淮北市相山区黄里杏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情况,让全国观众领略了淮北市的生态之美。
二是内修人文,构建好人生态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依托“二十四孝”之一蔡顺“拾葚供母”故事发生地的人文基础、小推车参战支持淮海战役胜利的红色基因、建市56年孕育形成“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煤城品格等优势,弘扬传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市民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厚植好人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丽家园——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