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创建最美乡村 扮靓美丽江苏(1/2)
江苏省文明办
党的***以来,江苏铭记***总书记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殷切期望,围绕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的目标,以“最美乡村”创建为抓手,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抓统筹引导,推动最美乡村从“盆景式”向“百花园”辐射
工作中,我们坚持统筹协调,树立导向,让单个美丽“盆景”,串联成“风景线”、辐射为“百花园”。
一是坚持摆上位置、打好“组合拳”。****、省政府明确“十三五”期间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和文明村镇创建目标,提出实施小城镇特色培育与环境改善行动,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城镇。江苏省文明委将最美乡村创建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召开工作会议进行部署推进。江苏省文明办联合省委农工办、省住建厅等10部门共同参与,推动最美乡村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部署、同规划、同实施;及时将最美乡村创建相关要求纳入“省级生态文明村镇”“星级康居乡村”等部门单项创建工作考核体系;积极争取财政等部门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形成强大创建合力。
二是坚持鲜明导向、树起“引航灯”。出台《最美乡村测评体系》,内容上强调发展之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全面协调,更加突出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家风家训、乡贤文化、民主法治等内容;方式上注重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精心设计测评环节,把村民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重要衡量指标。结构上体现分类指导原则,既有“硬杠杠”指标,又有“动态提升”指标,既有“普适性”指标
,又有“差异化”指标,引导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最美乡村。
三是坚持典型示范、打造“金招牌”。2012年以来,我们连续推出80个最美乡村创建典型,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两微一端”、公益广告等媒介对参创村进行宣传推广,组织开展标识征集、摄影大赛、“最美乡村路线推荐”等活动,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同时,各市(县)也开展当地最美乡村推选活动,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
二、抓乡风民风,推动最美乡村从“重面子”向“重内涵”深化
创建中,我们坚持不断涵育乡风民风,彰显美丽乡村独特的内在气质。
一是注重“爱敬诚善”宣传教育。紧密结合农村实际,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在村头路口、文体广场、礼堂祠堂等场所,通过设置文化墙、公益广告牌等,广泛宣传核心价值观,让农民群众抬眼可及、随处可见。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乡间小调、民俗活动等,广泛传播“爱、敬、诚、善”文化。
二是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江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形和无形文化遗存遍布乡村。在创建中,各地严格保护古镇、古村落、古民居等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坚决防止大拆大建,以乡愁记忆凝聚人心、传承文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积淀、宗族历史、乡贤文脉等资源,让其中的精华闪亮起来。
三是注重“新乡贤”选树宣传。全省各地广泛开展“新乡贤”选树活动,推出了一批群众认可的“新乡贤”代表。通过道德讲堂宣讲、善行义举榜展示、文化志愿者说唱等形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引领农村文明道德新
风尚。
四是注重农民道德实践养成。引导各参创乡村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协会等群众组织作用,普遍开展道德评议活动,修订完善乡规民约,用民间舆论力量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以“乡风文明志愿岗”为载体,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为重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亲帮亲、邻帮邻的良好风尚。
三、抓利民惠民,推动最美乡村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
我们始终坚持从最得民心的事情抓起,努力让农民群众看到身边新变化,激发他们投身美丽乡村建设内在动力。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富民。各地按照“一村一品一特色”思路,结合村庄资源禀赋,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带动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二是优化生活环境利民。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开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节约资源活动,努力消除污水乱排、秸秆焚烧、乱砍乱采等现象,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深入开展农村“三清”工程,突出抓好老旧村庄、沿河沿路、集镇周边等环境整治。
三是丰富文化供给惠民。在基本形成“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和城乡资源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深化文明村镇创建 助力实现全面小康——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2016)》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