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清理乱麻,云开日出见彩虹(1/2)
对于董明珠来说,在为格力征战的历程中,她所担心的主要是外部的市场问题。但是,从2003年到2005年,格力电器的改制风波可能是董明珠进入格力以来所经历的最大的一场风波。这场风波,使得格力的前途一度出现迷惘。同时,也将珠海市政府、外部媒体、外部投资者等诸多方面牵涉其中。
在与格力集团多年的矛盾冲突中,董明珠一直如履薄冰,但她强硬的个性始终都没有改变。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在不断地斗争。当然,我也不是跟所有的人斗,而是跟我认为不正确的人斗。斗争之中,我总有一种能赢的感觉,因为我是正确的。每次斗争的胜利,都会让我感到兴奋。这些年,我好像一直都在斗争,而且越斗越勇,越斗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朱江洪和董明珠都是很有责任感的人,总感觉企业没有道理做不好。在格力电器的改制风波中,朱江洪和董明珠力排万难,理清乱麻,格力因他们而得到了重生。虽然这个企业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也同样是打工的,但他们完全把发展格力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地来爱护格力,来培育格力,使格力不断成长。以他们的性格,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好。因为他们清楚国企的复杂性,越是面临复杂的局面,就越不能违规。
2004年以来,格力集团不仅高层人事变动频繁,而且一名副总裁、集团旗下房产公司的总经理、集团旗下凌达压缩机厂的总经理等多人被拘留审查。格力集团多年来从银行贷款十几亿元,又从格力电器得到分红8亿元,完全可以踏踏实实地干出一番事业,可结果恰恰相反。集团陷入窘境不说,高达数亿元的到期贷款压得集团喘不过气来。格力集团最初大举借债进入的房地产、燃料油和压缩机等行业都是利润较高的行业,这些产业布局都没有问题,而且起点很高。但是,为什么这三项主业都会出现亏损呢?
随着格力集团越来越多的高管被抓,集团的黑洞也越曝越大,格力集团已经露出无法阻拦的败象。这时,与格力集团积怨颇深的董明珠强硬地说:“数亿国有资产流失的背后是不是放纵?放纵的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董明珠一直认为:国企的体制问题实际上还是用人的问题。有人就有一切。优秀的人就会做出优秀的企业,就这么简单。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能打造什么样的企业。只要选对了人,体制就不是问题。只要有不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体制就不是问题。有些人认为国企不是自己的企业就不认真做。格力电器如果这样,并任人唯亲,也会搞不好。做国企要顶住压力,还要牺牲和放弃很多东西。
2003年,格力电器开始酝酿改制事宜。
董明珠对企业改制的看法是:改制既要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还要保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只要国有资产不流失,怎么改制都是可行的。以格力电器为例,格力电器当初亏损5000万元,现在资产有20多亿元,这就是资产的升值。如果再将企业卖到好的经营者手里,就是给国家创造了财富。国家既得到了资金,同时又使这个企业保持了可持续发展,这才是国有资产最好的转制。
面对改制,朱江洪认为: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从企业的激励机制来说,如果员工能够持股,肯定会对一些不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进行抵制。如果企业的战略投资者较多,对形成科学的企业决策就会更加有力。改制的关键是要引进人才战略投资者,分散股权,规范决策程序,防止错误决策。格力电器需要的战略投资者,必须是对企业的重大决策有见解、能进行科学决策的机构或企业。
这次改制风波给格力电器以及董事长朱江洪引来了一个不小的麻烦。
2003年11月11日,《经济日报》整版刊登了题为《奋进中的珠海格力集团》一文,《粤港信息日报》也于同日进行了刊登,文中明显带有以格力小家电打压格力电器的痕迹。
格力电器授权律师事务所发给《粤港信息日报》的律师函中指出:格力小家电的产品质量水平、技术水平,与“好空调,格力造”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有很大的反差。而《奋进中的珠海格力集团》一文,却对格力集团的格力小家电持肯定态度,文中极力宣扬格力小家电的市场地位和其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称“生产的电暖器连续3年在国内市场销量名列前茅”,称“电风扇、电饭煲、电磁炉、饮水机也进入了行业前三名”,均与事实不符。
这时候,全国的媒体和网站也纷纷出现针对此事的评论文章,最多的一天,有三十几篇攻击格力电器的文章出现,其步调一致很是让人意外。董明珠和格力电器的领导层起初很是意外,但后来他们就习以为常了,因为几个月后与国美交恶时,媒体的表现也是如此。这也是国内财经媒体的一个“潜规则”。
2003年12月,《粤港信息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评论性文章《格力再现褚时健式人物》,把朱江洪评析为另一个褚时健。褚时健就是云南红塔集团的原任董事长。文章称朱江洪“想通过股权置换,拟用MBO方式实现企业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