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抵挡诱惑,危难之中显身手(1/3)
季节交替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变故发生。1994年的秋冬之交,格力电器就发生了影响巨大的“集体辞职”事件。这次事件对格力来说,简直就是釜底抽薪。“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在这个节骨眼上,董明珠危难之中显身手,被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推到了公司经营部部长的位置上。
在这次集体跳槽事件中,董明珠作为格力炙手可热的“金牌业务员”,自然也在别人的挖角儿视线范围内。当时,空调营销人员的身价在企业互相挖人的拼杀中不断攀升,有人给董明珠开出的是年薪高达200万元的价码。这样的一个价码,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具有超强诱惑力的。
其实,公司内部人员的“策反”现象在其他公司也屡见不鲜,案例多多,不足为怪。最为典型的事件有:段永平1995年从小霸王公司出走,直接导致了公司数百名中层以上骨干追随而去,结果,被抽干的小霸王从此雄风不在;张树新1998年11月从瀛海威带领15名中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结果中国互联网第一品牌瀛海威从此销声匿迹;原微软中国总经理吴士宏辞职后的一本《逆风飞扬》,抖出了企业老底,使公司一度陷入尴尬……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发生在格力的集体策反事件虽然同样引起了媒体的大肆渲染,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但却使格力电器更清晰、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销售人员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也深刻意识到了营销队伍建设中所隐藏的巨大风险。这一认识,对格力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格力电器总经理朱江洪也切实感到:成功的企业需要造就一支团结一心的员工队伍。企业必须做到用心关爱员工,以此来换取员工们的真诚回报。企业成长需要不断培养和发掘人才,只有挖不走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在危难之中留下来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脊梁。
关于格力电器“集体辞职”事件的起因,还要从企业大幅度削减业务员的待遇说起。
格力电器的总经理朱江洪是一个很宽容的人,并不在意销售人员的高收入。格力开始创业的时候,一名销售人员的收入能达到老总收入的20倍甚至30倍。当时,整个公司唯独经营部有一部砖头一样的手机。身为总经理的朱江洪把手机和车都让给了经营部,自己却走路上下班。如果换成别的领导,那是肯定不会这么做的。
格力的销售人员在提成制的激励下,把产品源源不断地打入市场,进而获得了高额回报。这样的结果也让销售人员产生了一种误解:产品卖得好,不是产品本身好,而是销售人员本身有能力、懂销售。1994年,天气和环境造就了空调市场的一片繁荣,也给格力空调带来了数目可观的市场份额。但格力的一些营销人员却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这是他们的能力争取到的。
但是,朱江洪的看法是,企业所取得的成绩是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努力的结果,包括为开发新产品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工作的科技人员。他认为,只要是精品,走到哪里都会有人要,不用请吃请喝地到处去推销。销售策略固然重要,但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款式不新颖,产品技术跟不上,要取得销售成功是不可能的。一个坏产品,无论销售人员怎样卖力气,也永远占据不了市场。因此,不能把企业发展的功劳都记在销售人员的身上,这样有失公平。
可负责销售的格力副总却不买朱江洪的账。他认为,产品质量好是打开市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质量好的产品并不是注定要畅销,而销售人员的作用就在于将好的产品推向市场,让消费者接受。营销人员担负着企业兴衰的命运,营销人员的身价已在企业相互挖角儿中不断地攀升着,你不要,他要,而且还是高价地要,这是不争的事实。
朱江洪再次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目前,空调市场是卖方市场,到了旺季产品就会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要是通过销售人员的个人能力打拼天下,用销售提成的办法来刺激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这种办法往往使企业陷入了一种误区,过高地估计了营销队伍的能力和作用,认为企业的兴衰完全依靠于销售人员,进而把他们的身价抬得过高。
显然,两个人关于企业的发展思路出现了明显分歧。志不同则道不合,道不合就自然会有分手的那一天。双方理论的结果是,那位主管营销的副总拂袖而去,进而导致了“集体辞职”事件的发生。
格力出现销售人员“集体辞职”事件并非偶然。当时,空调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缺乏规范。一些公司在市场上获得了偶然的成功,就以为企业成败不是集体努力的结果,而是将开拓市场简单地理解为挖一流的营销人才。于是,他们就不惜一切代价四处去“摘桃子”,搞投机。
受这种思想的误导,有的销售人员便产生了养尊处优甚至唯利是图的心理,个人私欲极度膨胀,总以为只要他们到了哪个企业,哪个企业的品牌就一定能够打响。他们从不去想怎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也不知道正是有了企业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才使自己拥有了施展开拓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