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风雨同舟,精诚合作出奇迹(1/3)
“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没有朱江洪就没有董明珠。”这句在格力内部广为流传的话,基本诠释了朱江洪、董明珠与格力的关系。对此,科龙电器前总裁王国端说:“朱江洪遇到董明珠是朱江洪的福气,董明珠遇到朱江洪是董明珠的运气。”
在中国,一个成功的男企业家,往往需要一个女性事业伙伴来辅佐:比如海尔的杨绵绵之于张瑞敏;华为的孙亚芳之于任正非;娃哈哈的杜建英之于宗庆后;巨人的刘伟之于史玉柱;格力的董明珠之于朱江洪。中国企业领导层的“男女搭配”,是中国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管理现象,也是中国30年来女性进步最明显的标志之一。
到过董明珠办公室的人,都看到过一面墙上挂着的那幅字,上面写的是:献身企业忘自我,棋行天下女豪杰。这幅字是2005年8月董明珠过生日时,时任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送给她的。
1991年,46岁的朱江洪终于大器晚成,站在了历史为他安排的位置上,成为格力空调的掌门人。朱江洪生于1945年11月,是一个地道的珠海人。1970年,朱江洪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机械系,随即被分配到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工作。在那里,他一干就是18年。
朱江洪虽然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做起事来却十分低调。他刚开始接手的是一个叫做海利空调器厂的小企业。当时的海利空调厂完全是个烂摊子,不仅产品销路不畅,产品的质量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搞技术出身又作风严谨的朱江洪接手海利空调后就狠下心来抓科研。不久,海利空调的产品质量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使海利空调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1991年,董明珠之所以能在安徽的市场上旗开得胜,销售额达到240万元,除了与董明珠的精明能干有直接的关系外,也与格力空调质量的脱胎换骨有关。1992年,董明珠又在安徽市场为格力空调创造了1600万元的销售额。这一销售业绩,一下子震动了格力总部,震动了总经理朱江洪。当时,格力空调在百姓生活相对比较富裕的江苏,销售额仅为300万元。于是,能够洞察秋毫的朱江洪坐不住了。他随即决定,立即亲临华东地区考察空调的销售市场。
朱江洪来到安徽后,很快就发现董明珠是一个难得的销售和管理人才,为此,他从心里感到高兴,甚至连觉都不想睡。他觉得,董明珠的态度与大多数业务员不考虑公司利益、只打自己的小算盘的态度完全不同。董明珠不仅有强烈的责任心,而且还有难得的思想和超乎寻常的悟性。
在陪同朱江洪从合肥赶赴南京的列车上,董明珠详细介绍了自己从事营销工作一年多的一些感悟。她说:“真正好的营销政策不仅是把货卖出去、把钱赚回来,还应努力在厂家和商家之间建立稳固、诚信和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为社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厂家与营销商实现多赢,才能确保生意做得长久。如果在合作中不懂得保障他人的利益,最后必然是自己的利益也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董明珠的一席话,直接说到了朱江洪的心里。当时,朱江洪正雄心勃勃地想干一番事业。他觉得,随着产品质量的切实提高,公司营销短板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此,朱江洪格外看重肯于吃苦、精明善谋而又特别卖力的董明珠。也就是从那时起,朱江洪一次次地给董明珠大显身手的机会,而董明珠也会一次次地用超过朱江洪期望的业绩,回报给这位厚道的上司。这样的礼尚往来,的确让人感动。
应该说,朱江洪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的电器专家,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身上拥有着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所少有的襟怀。为了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甘愿把人权和财权统统交给公司的副总,而自己去集中精力抓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使格力逐渐拥有了电器模具开发和产品更新换代的核心能力。朱江洪全面接手格力电器后,就扎扎实实地带领格力的科技人员,研发了一代又一代新产品,使企业走向了依靠科学技术实现飞跃发展的健康之路。
朱江洪始终坚持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选人用人思想,以培养“忠诚、友善、勤奋、进取”的企业精神为目标,一直秉承“谁有能力就提拔谁,谁是人才就重用谁”的选人用人原则,在公司上下营造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浓厚氛围。
朱江洪在华东地区调查时发现,南京虽然是一个富饶之地,市民的消费水平比较高,但格力空调在南京市场上的遭遇却非常难堪。“格力”新品牌已经启动了整整一个夏天,可江苏市场上却丝毫不见“格力”的起色。“格力”牌空调在强势品牌“春兰”“华宝”的市场攻势下,显得毫无竞争之力。就是这些,让踌躇满志的朱江洪大为困惑。
于是,朱江洪果断决定,把南京市场也交到了董明珠的手里,期盼她能在南京这个最为火爆的空调市场上,尽快为格力打开局面。让朱江洪感到欣慰的是,董明珠果然身手不凡。1993年当年,董明珠一下子将格力空调在江苏的销售额提升到3650万元,比1992年增长11倍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董明珠:倔强营销的背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