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初现铁腕之风(1/2)
走近叶利钦,是普京人生走向辉煌的重要开端。只是,他并非一步登天,在辉煌之前仍需诸多磨砺。
普京在总统办公室工作期间,一直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可仅凭这些就能成为“非常重要的人”吗?显然不能。领导看重的是能为自己排忧解难的员工,虽然领导也喜欢任劳任怨,只顾低头看路的员工,不过若能时不时地抬头看天,便证明其头脑的聪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更容易成为领导的心腹,晋升之路也会越发宽广。无疑,普京就是这样一个可成为领导心腹的人——他帮叶利钦解决了一个大麻烦。
那是1998年的“钢轨革命”。
当时,俄罗斯每个地方的官员都是由当地选民投票直接选举出来,作为俄罗斯最高权力机构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官员的任免权。其实,这样做在某一程度上可体现出民主的特性,然而也有其弊端所在。
虽然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官员,可令官场更加规范、透明,但由于中央政府失去了任免官员的权力,不少地方官员开始不受管束,这让中央政府十分头疼。
当时,俄罗斯的经济仍是持续赤字,中央财政非常紧张。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重振经济,所以对地方上的财政拨款很难全部都做到按时供给。由于政府没有了任免权,再加上地方政府很难从中央政府中获得利益,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更是不把中央政府放在眼里。几方面因素的组合发酵,导致各地方的分离势力也都开始活跃起来。
逐渐失去对地方控制的中央政府,面对日趋强盛的地方政府,一直在想着行之有效的解决之法。是时,地方政府甚至认为自己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了,同时考虑到中央政府既没办法撤销他们的官职,又不能及时为他们提供资金,所以他们更加嚣张,觉得无论自己做什么,中央政府都找不出合适的条款给予他们惩罚。
量变引起质变。到了后期,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公然藐视上级权威,不仅不执行上级命令,还理直气壮地公然与中央政府反着干。他们不断挑衅,且还将中央驻联邦主体的代表驱逐出去。原本,地方政府需要向上级缴纳一定的税务,但后来他们拒绝继续上缴。非但不履行自己的义务,甚至越俎代庖,插手国家的外交政策。
在地方分裂势力的挑唆之下,地方政府暗中怂恿人民罢工抗议。如此,西伯利亚、俄罗斯北部地区的煤矿工人纷纷罢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这股罢工浪潮很快席卷了俄罗斯所有的煤矿地区,几乎所有煤矿工人都加入到这场罢工活动当中,他们高呼着“叶利钦下台”、“偿还工资”、“改变现在的经济政策”。这样喊喊口号并不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希望让中央政府知道他们的厉害,于是切断了全国主要的铁路、公路的交通线。这场浩大的罢工活动,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钢轨革命”。
这场罢工活动,导致俄罗斯的交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交通不畅也使得商品无法运输,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燃料供应不足的情况。这下,中央政府彻底慌乱了。而中央政府一慌,正中地方政府的下怀,早就对中央政府心怀不满的地方政府开始了更加肆无忌惮的破坏活动——一些地区纷纷采取了紧急措施:斯塔夫罗波尔地区政府发出禁令,禁止任何人将食物运出城外;作为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的伊柳姆日诺夫,甚至打算趁乱独立。
情况越来越危急,再不想办法控制局势,任由事件发展、升级,后果将不堪设想。危难关头,叶利钦想起了当初冷静杀死野猪的普京。当初那么危急的关头普京都可以沉着冷静,应对一切,此时他也许能想出万全之策,帮中央政府渡过眼前难关。
刚刚担任总统办公厅第一主任的普京,在首次担任如此重职之时便被叶利钦委以如此艰巨的任务,这对他本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若换旁人,难免慌乱阵脚,但普京镇定自若,他知道,情况越是不利,就越需要冷静下来,这样才能更加清晰地分析问题。
普京意识到,“钢轨革命”最应优先解决的问题,是阻止分裂主义活动。这次事件主要是有分裂势力从中作梗,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俄罗斯像苏联一样解体。故此,必须要控制这些分裂势力的继续扩展,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俄罗斯国内很可能会出现新的、不可预测的巨大动荡。不仅如此,俄罗斯甚至可能如他们所愿被肢解,到时俄罗斯的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统一都将成为泡影。
想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随之暴露出来,普京连夜制订相关计划,在他强硬的手段之下,各地方政府企图趁乱独立的计划被彻底压制了。这是普京第一次展示他的铁腕之风,他的机智果断,成功缓解了俄罗斯的不安局势。不过,普京过于强硬的手段,也很快便遭到强烈的批评。他们说普京是“帝国主义者”,严厉斥责其实行的强硬政策。
普京并未因这些负面声音而放弃,相反,他继续使用强硬的手段来打压那些顽固分子。很快,他下的这剂“猛药”就发挥了作用,那些与中央作对的地方政府,一改当初不合作的姿态,慢慢地向中央政府屈服、靠拢,彼此间的关系也开始趋于缓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普京:为俄罗斯而生的万人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