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跟上生活前进的脚步(1/5)
——创作笔记
干什么工作大多是越干越顺手、越容易,唯独创作,越写越艰难。作家要用自己的作品经历漫长的人生考试,还要率领自己的人物们一次次坠入深渊,一次次登上绝顶,反复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去领略人生的真谛。然而,文学的真谛似乎比人生的真谛更难琢磨,忽而抓住了,忽而又放跑了。创作真是一门相当吃力的行业。如同有阳光就有影子,有思想就有各式各样的苦恼,作家想得多,因而苦恼也就更多些。有追求和探索,有成功和失败。我真想把自己搞创作的“底牌”和盘托出,求教于文学界的老前辈和专家们。但自己的理论修养很肤浅,编故事还勉强能应付,要叫我讲出故事为什么这样编,怎样编才效果更好,恐怕就语无伦次,漏洞百出。暴露出弱点,更便于别人帮助纠正。于是顾虑也就减少了,把搞创作时偶然记在本子上的一些零星想法,整理成为《创作笔记》。
不要为灵感所骗,创作应该有灵感,灵感一来作品就爆出火花,显露出才气。灵感往往是一部作品诞生的导火索。
但是创作是不是光靠灵感就可以呢?
灵感有各式各样,就像各式各样的火花一样。萤火是火花,划燃火柴也是火花;焊枪嘴喷出的是火花,洪炉燃烧也是火花;闪电是火花,火山爆发也是火花。人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可能产生某种灵感;根据自己身边发生的种种琐事,也可能唤起一些创作的灵感。对于有相当文字能力的人,有这点灵感能敷衍成一篇作品,但长期这样写下去就会被自己的灵感所迷惑。认为有才气不要生活也可以写作,滥用才气,作品离生活越来越远,就像掺了水的稀粥,清汤寡水,没有味道。有人觉得不下去生活又能写出作品是很惬意的,而且据说作品离生活越远就越有艺术性,就越可以留传于后世。把灵感和生活割裂开来,把艺术手段和内容对立起来,作家就变成了写作机器。创作难道是这样轻松愉快的事情吗?不,作家的使命就是拣一条最艰难的路。
作家是用自己全部思想的血浆,经过浓缩的感情的铀给作品以生命,每篇作品都是由作家自己的血肉孕育成的孩子,不经过十月怀胎,就一个一个生出来的孩子,肯定要先天不足。
我不理解怎么能够把作家分成“写自我”的和“写客观”的。文学不是纯客观的记录和报道,不是人物标准的行为录,不是生活的大事记。文学要反映十分复杂而矛盾的现实生活,要写人,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这就必须要渗透作家自己的深厚感情。作家不仅观察生活,更要抓住生活的血脉,感受生活的千差万别,全身心地拥抱生活。冷眼旁观不能产生艺术,任何时候作家的心也不应该冷。仅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个作家都是写自我的。
但是“写自我”不应该是缺乏生活的遮羞布,不应该成为不深入生活的挡箭牌。作家的“自我感觉”不容忽视,但作家本人并不就是整个世界,而应该把全世界集中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心灵当作世界的回音壁。“自我”也不能代替全部社会生活,而应该把自己融在社会中,融在群众中,“自我”才真是有的可写。如果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光靠自身碰击出来的那点微弱的灵感的火花,就太可怜了。那样思想就会有枯竭的时候,灵感就有碰不出火花的时候。
去寻找巨大的灵感的火源吧!作家的力量来自人民。当他的心和人民的心碰在一起,他和人民保持着广泛的精神联系;当他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他和人民保持着血肉联系,他的思想视野就会非常广阔,感情的铀就会爆炸。那灵感才会像焊枪喷火,像洪炉燃烧,像闪电撕破沉积的乌云……
有人把雨果比做盗走天上的闪电的巨人,“他带着那些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箴言和隐喻,神不知鬼不觉地钻进了当时人们苦闷莫名的生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
写作似乎不可以没有才气,但是只靠吃才气,依仗小聪明,路子只会越走越窄。缺乏才气,但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对文学又“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也有可能成为作家;仅有才气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作家。像我这样的工人业余作者,无论如何我是不承认自己有才气的,这不是谦虚,是实事求是。最初爱上文学创作,与其说是出于灵感,还不如说是出于责任,一种对生活应该负有的责任。一股被生活所激励出来的力量,推动我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每写一篇作品总要拿出点新东西来吧,这种新东西有时光靠挖掘“自我”是得不到的。列·托尔斯泰在《齐尔凯维奇的日记》里说过一段很带肝火的话,我最初看到这段话觉得这个老爷子带着私人成见,感情偏激,对马尔柯夫等作家是不公正的。可是渐渐觉得托尔斯泰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说:“‘……形式’已臻于完美。可是他们这一切作品会给什么人带来什么好处呢?!……他们通过技巧的修养,都练就了一手笔法,娴熟地摆弄着——比方说吧——笔杆子,他们写得轻松愉快。但是,那种新东西究竟在哪里呢?那种新东西,应该推动社会前进,应该给社会指出它的缺陷,应该使社会在精神世界的新现象和道德完善的新道路面前睁开眼睛看一看。可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蒋子龙文集.14,人生笔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