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第四十四章(1/3)
第二天,章丽萍、周立言和刘菊淡参加座谈会的时候,与会校友们的情感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他们纷纷告诉章丽萍、周立言、哈玉和余思燕,那十万册散落民间的图书,在这四十年漫长的岁月里,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我们这里的农村中小学,办得比外乡外县都完善,主要是不缺师资!”
“家长们大都读过几年书,也就督催子女们上学读书。文盲越来越少啦。”
“我们这二十几个小山寨,还出了一批很有名气的大‘秀才’哩!学者、教授、科学家、工程师、作家,总共三十八名,在全县首屈一指,简直是个奇迹!”
“这三十八个人,无一例外,都是树人小学毕业的!今后肯定越来越多。”
“科学种田也搞得好,粮食产量高,林业更好。家家讲卫生,懂礼貌,很少有骂街打架的丑事发生。一旦有了这种人,全村都笑话,吓得他不敢到圩上露面!”
听到这,周立言非常激动,对刘菊淡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直到现在,才真正理解了文化的力量!刚才还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哪……”
县委书记听差了,以为他不相信这些事儿,连忙出来作证:“大家讲的都是真情!县教育局作过详细调查,有书面材料的。”
教育局长把话接过来,“周围的乡镇,都很羡慕这一带的小山寨,早就叫他们文化村了!还说,爱骂人的姑娘只要嫁到了文化村,九九回亲的时候就象变了一个人,再讲话,文绉绉,连半个脏字眼都没有了!”
他刚说完,一位中学教师又当众吟诗作证:
凤凰山上凤栖林,
清风细雨沁人心,
洒落民间千万字,
常使人杰地也灵!
他们一直谈到了中午。该吃午饭了,余思燕才发现,界牌乡中学并不管饭。悄悄地问刘菊谈:“这一百多位校友,到哪儿吃午饭去呢?”
“说起来话长呵……”刘菊淡突然红了眼圈儿,“四十年前,树人小学从一开始就是靠乡亲们的施舍过日子……解放以后,三年困难时期,十年动乱当中,也是靠乡亲们省吃俭用才强撑着把学校办下来的。大家都知道,这是老校长传下来的老规矩,四十年啦,谁也不肯吃学校一顿饭!”
余思燕又观察了一番,问了几位校友,原来,他们许多人自带干粮。没带干粮的,有些下饭馆,有些就到自己住在界牌岭的同学家里去吃饭。女作家联想起许多事……不肯吃学校一顿饭,这种作风自然可贵。更有趣的是到同学家里去吃饭——许多人在界牌岭是有亲戚的,但是不去,偏偏要“舍近求远”,去找同学,这在农村也是一桩新事啊——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往,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亲疏关系!
章丽萍自然要和家人同桌用餐啦。另外三位从北京来的客人,实际上也是一家骨肉。还有一位未及介绍的小朋友——十一岁的女孩章小凤,既是界牌乡中学初一的学生,又是青年校长章继业的掌上明珠,正在给长辈们恭恭敬敬地端菜、盛饭。能干的厨娘自然是小凤的妈妈、中学教师贺柳啦。真妙,一家三代八口人,围在老校长章树人使用多年的这张老式饭桌边,坐得满满的,吃着真正的团圆饭!
包括聪明的小凤儿在内,八个人心里都有一句害怕说出口的话:这团圆饭还能吃几餐?
饭菜温馨,意切情浓。可惜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句话不说也得绕着弯儿说啊。
“萍姐,您一来,昨天下午,今天上午,学校几乎停课一天。……这么多校友返校,又开了个很好的座谈会,当然都是有益的事。不过,今天下午就要正常上课了。我抽不出更多时间陪着周叔叔您们啦,请萍姐一定原谅!”
只“给”这一天时间呀。听着弟弟的话,望着他的模样、气质、神态,章丽萍的心血又往上翻腾了。爸爸,您那“教育狂”的狂劲儿,为什么又传到了他身上啊?
余思燕又生气、又心疼,“继业!话别这么说。你忙你的,可也休想几天就把我赶走。”
“思燕要写书,哈玉是带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课题来的。至于我嘛,”周立言笑笑,“退休啦,时间有的是!十天半月也不走!你小章校长就这么不通人情,跟你爸爸一样——除了办教育就六亲不认?”
周立言倚老卖老,把大伙儿全逗乐了。
“我跟哈玉姐姐早就计划好了,到老校长走过的二十几个小村寨去转一圈,亲眼看看这些文化村,广泛搜集材料。”余思燕说。
“我也不走!”章丽萍说,“我给你们俩带路,亲眼看看凤凰山的变迁,加深理解爸爸的遗教:热爱祖国包含着爱她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包含着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章继业一惊:“萍姐!爸爸的话,您都背下来啦?四十年,一字不差!”
章丽萍呜咽了,“我怎么会忘……!”
刘菊淡一直忙着给大家布菜,现在才劝慰萍萍:“你弟弟忙,就让他忙去。我舍不得你们刚来就走……我陪着你们,要谈的话太多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撤退》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