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第十八章(1/3)
为了提高大家学习的兴趣,章校长给学生们出了一道“悬赏题”,指着铁路北边的龙江说:“假如这里有一条船,不经过海洋,谁能从内陆河道把它划到北京去吗?”奖品就是他自己使用多年的那支派克钢笔。考试方法是不准翻看地图,但允许互相讨论,也允许向老师请教。
“周老师,您说这道题本身正确吗?”
“您可没讲过从广西坐船能回北京……”
“周老师,您教教我吧!”
“校长说的这只船,该不是飞船吧?”
“周老师,我看您也答不出来!”
学生们立刻就把周立言老师围起来了。这真是一条锦囊妙计呀,“点将”与“激将”相结合,看你周老师如何推托!高年级的学生,把自己的难点和答案变成悄悄话儿,跟周老师咬耳朵;低年级的学生可就急了眼,你抻胳臂我抱腿,恨不能把周老师抬走,霸占了。
周立言也觉得自己转瞬之间就身价百倍,成了孩子们竞相追求的导师,甚至变成了三岔小站草坡上的风流王子!难道不是吗?十七岁的大姑娘哈玉抱住他的胳臂咬耳朵,那隆起的胸脯已经贴在他的肩膀上,还有,瞧瞧,连美丽的刘菊淡小姐也追过来了!她还从来没有“追”过我哩。难道她也对章校长的旧钢笔感兴趣?当然不是——这件奖品只能发给学生。可见,她是利用这个机会来向我表示好感,感谢我坚决要求代替他去坐车顶呀!她一定是最后体会到了,在关键时刻,拽掉她的袖子,要求替她去坐车顶……只有我周立言才是她最可靠的保护人!
不论周立言如何作想,反正章校长的锦囊妙计又一次将他推上了讲台——讲台就在河滩上。
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邻车厢的“小老头”们也凑过来参加讨论了,嘁嘁喳喳,象一群小鸟,好不热闹。刘菊淡和鲜于国风对这道“悬赏题”也很感兴趣,也以学生的身份来听周老师的“启发诱导”——只能启发,不能把题儿点破,那岂不变成校长考地理教员了么。而且周立言也宁愿将这道题“悬”得时间长一点,好让大家围着自己转,多当一会儿导师和风流王子。于是,在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拿着树枝在沙滩上反复绘画航运图,等于在复习地理课。
可别小瞧了这道“悬赏题”呀,它象难民群里一颗小小的火星儿,点燃了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它象教育史上一首小小的诗歌,写下了“中国不会亡,教育永不停”的篇章。如果说西北延安的青年们此时正在演出《夫妻识字》的秧歌剧,那么,南国的少年们也正在绘画“湘桂通津”的航运图!
十二岁的余思燕是从北京带出来的铁道孤儿。她父亲是长辛店机车车辆厂的技师,夫妻二人都惨死在日寇的炮火之中。她家就住在宛平县城内。除此之外,小思燕还记得什么呢?日寇攻打芦沟桥的时候她才五岁,刚进幼稚园。后来,爸爸的朋友带着她逃难……这位叔叔当八路打鬼子去了,便把她交给了扶轮小学,扶轮中学。一转眼七年过去了,对于故乡北京城,她还记得什么呢?章校长的这只船可是要划回北京去的呀……对啦,她还记得芦沟桥!记得爸爸上班下班天天经过的永定河和芦沟桥。记得妈妈抱着小思燕站在桥头(芦沟晓月)的大石碑旁边等爸爸回家……对啦,爸爸妈妈还领着小思燕到芦沟桥上去数过那些千姿百态、任何人也数不清的石狮子哩!当地人有个为儿女祝福的美好风俗:当这孩子快要进学堂的时候,爹妈就带着他上芦沟桥去数狮子。不光孩子数,大人也帮着数,因为每一个人数出来的数目都不一样,每一遍数出来的数目也不一样。一定要细心,要诚实,数出来的数儿越多,孩子长大了就越聪明。因为思燕从小就绝顶聪明,所以刚上幼稚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领着她上芦沟桥来数狮子了。他们数呀数呀,数完了南边数北边,结果呢?女儿说是二百八十二,爸爸说是四百二十三,只有妈妈数出了四百六十八!怎么差得这样多?一定是妈妈心眼好,心眼儿细,最疼小思燕,才没有漏掉大狮子身上背着的小狮子……可是爸爸妈妈,你们再也不来背一背自己的小女儿了呀!今天,远在广西的龙江畔,章校长给了余思燕一条智慧的航船,让她划回北京去,“周老师,您可得好好教教我呀!我真的想家了……”
在孩子们的包围和恳求之下,周立言老师不得不认真讲课了。经过高班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再加上周老师的启发诱导,最后由画家鲜于国风在沙滩上画出了一大幅内河航运图。
原来答案是:船儿沿着龙江往下划,下游是柳江;再下游是黔江;穿过大藤峡向东是浔江;到了梧州逆桂江北上,上游就是美丽如画的漓江了!过了桂林,再往北去,经过六十里长的灵渠(也叫湘桂运河),便进入了湘江上游;然后顺流而下(实际是北上),直达洞庭湖;穿过八百里洞庭而进入长江;东到镇江;再由大运河北上,就可以直达北京城的左安门了!
“这条航道的关键是灵渠。”周老师讲。
鲜于国风喟叹着:“原来‘湘桂通津’指的就是沟通湘江和桂江的这条人工运河呀。中国人真了不起,两千年前就把祖国大地用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撤退》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