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6章 高人指点迷津(1/2)
亭院里渐渐地静了下来,欢歌载舞的人儿累了,醉了,都相继休息去了,唯独有两个人却悄悄地来到上午比武之时陆一帆独自享用的凉亭处,不分彼此地坐了下来,似乎在闲聊着些什么。
这三更半夜的,又是谁有如此雅兴,意欲谈话到天明呢?
只听一位老者说道:“黄公子,上午与你相识之时我答应过你会找个时间与你好好聊聊,而现在正是时候,所以请黄公子不要介意。”
这黄公子正是黄少龙,而那位老者自然就是凌虚子道长。
黄少龙说道:“哪里哪里,凌道长言重了。晚辈何德何能,竟得道长垂怜关爱,此天高地厚之恩,晚辈莫齿难忘,无以报答万一!”
“你是个晓得事理的人,客套话说多无益,我就不多说了。我叫你出来,是有些话想对你讲清楚,无论你接受与否,我只把我的想法告诉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愿听道长教诲。”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对你父亲起兵造反之事怎么评价?”
“自古‘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此乃千古定论,毋庸置疑。先父起义乃正义之举,是时代之所须,是发自社会最底层劳动人民共同的抗议与呐喊之声!今天,虽然先父未能完成‘平均主义’的伟大理想,但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正义’来自人心!”
“如果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是经得起考验的千古名言,那你父亲在胜利在望之际却遭受惊天逆转,最终江郎才尽投河自尽,这样的结果对平民老百姓而言是不是一种欺骗或者说善意的欺骗呢?”
“先父是个言而有信的人,他走到这一步一定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否则堂堂几十万的义军部队又怎么会听命于他?当保叔告诉我先父投河自尽这个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先父遭人陷害了。相信道长您也知道,朱温原来也是先父手下的一名干将,他的背信弃义投靠朝廷,便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朝廷对朱温的评价却是弃暗投明而不是背信弃义,一旦反抗浪潮被打压下去之后,不单单是朝廷,就是整个社会,也会赞同朱温的做法,认为他是识时务之人,在关键时刻进行了明智的选择。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不成功则成仁’,这只怪先父有眼无珠,与这些市侩小人为伍,才落得个如此狼狈不堪、声名狼藉的可怜下场,天道如此,为之奈何?”
“黄公子,你只说对了一半。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令尊的抗战救民的出发点是好的,只可惜准备得不够充分,考虑问题还欠周全。现在的唐王朝就像一棵倍受侵蚀的大树,只是这棵大树历经几百年的沧桑,根深蒂固,而你父亲率领的义军就像一个庞大的白蚁军团,纵然这个白蚁军团成千上万再为强大,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将这棵大树蛀空,使它曳然倒地灰飞烟灭。况且在这棵大树庇护下,周围已有诸多可以独挡一面、傲然挺立的树木正以惊人的速度茁壮成长,它们枝繁叶茂伟岸正直,凌凌然有破空之势,冉冉有出尘之姿,并肩齐头,毫不逊色,就算有一天这棵参天大树完成历史的使命根枯叶黄了,但它们的强大势头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局面,岂不令人心寒、斗志全失?”
“道长是说分布在疆土四周、藩镇割据遗留下的各个各自为王的诸侯国?”
“正是。它们表面上虽直接受命于朝廷,但实际上哪个不存有野心,哪肯屈服人下?现在朝廷的力量被孤立中空起来,纵使你父亲拿下京城长安,也奈何不了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令其就范。所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你父亲的所有努力将是徒劳!你父亲选择投河自尽,或许是他已经意识到这种不可挽回的局面,与其作无谓的抗争,不如接受事实,坦然以对。对你而言,活着,便是对先人最好的慰藉。”
闻此一言,黄少龙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一直以为,只要找回先父原来的部下,团结起来,就有起死回生的一天,可是现在……
凌虚子道长继续点化道:“识时务者为俊杰。以你这微薄之力,蛋丸之师,又怎能与朝廷正规部队抗衡?时下义军绞杀的绞杀,劝降的劝降,剩下的残余部众早已是风中残烛,一吹便倒,你纵有如火的热情、激昂的斗志,依然拔不动五弦琴,奏不响嘹亮的军曲。反抗是什么?反抗,就意味着将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然则悬殊的力量对比,寡不敌众不成气候的格局,你又以什么骟动人心、鼓舞斗志,让一个头脑清醒之人去追求那遥不可及的梦想王国呢?”
“凌道长,晩辈……”
“你到这时候还痴想着笼络召回你父亲生前的义军部众,是吗?你觉得这可能吗?你能给他们什么?是一个遥遥不可期的承诺还是荒唐纯真的童话?可知道你父亲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如果义军真的可以改朝换代、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话,以你父亲之所能,又怎么会落得如此狼狈的下场?江郎才尽只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并非症结的根源;但如若内忧外患、蛀虫到处滋生蔓延,纵然你有千般本事,也无法扭转大江东流去的局面,千辛万苦也枉然!”
一时间,黄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沧浪凄迷一点中》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