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五(1/2)
为口感排序,非常冒险。
尤其是,任何顶级形态都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而每种高度都自成峰峦,自享春秋,更不易断其名次。
为普洱茶的峰峦排序,还遇到了特殊的困难,那就是,抵达者实在太少,难以构成广泛舆论。上好的茶品,既稀缺又隐秘,怎么才能构成能使大家服气的评判?行家甚至都知道哪几位老兄藏有哪几种品牌,说高说低,都有“挟藏品而自重”、“隐私心而待沽”之嫌。
上:福元昌号七子圆茶,生产于一百多年前。
中:乾利贞宋聘号圆茶及内飞,生产于八十多年前。
下:中茶牌红印圆茶及内飞,生产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因此,资深茶客们往往只默默地排序于心底,悄声地嘀咕于壶边。说大声了,怕遇冷眼。
好像都在等我。
因为我嫌疑很小,胆子很大。
那么,就让我来吧。
我对“号级茶”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宋聘”;
第二名:“福元昌”;
第三名:“向质卿”;
第四名:“双狮同庆”;
第五名:“陈云号”。
我对“印级茶”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大红印”;
第二名:“甲乙级蓝印”;
第三名:“红印铁饼”;
第四名:“无纸红印”;
第五名:“蓝印铁饼”。
我对“七子饼”排序的前五名为——
第一名:“七子黄印”;
第二名:“七五七二”;
第三名:“雪印青饼”;
第四名:“八五八二”;
第五名:“八八青饼”。
写完这些排序,我在大胆之后突然产生了谦虚,觉得应该拜访几位老朋友,听听他们的说法。
先到香港,叩开了柴湾一个巨大茶叶仓库的大门,出来迎接的正是白水清先生。在堆积如山的茶包下喝茶,就像在惊天瀑布下戏水,非常痛快,因此每次都会逗留到午夜之后。
白水清先生对普洱茶的见识,广泛而又细致。原因是做了几十年的普洱茶贸易,当初很多场合是不能“试泡试喝”的,只凭两眼一扫,就要判断一切,并由此决定祸福。我总觉得一次次“两眼一扫”的情景中包含着有趣的文学价值,可以引发出许多传奇故事。小巷、马车、麻袋、眼神、汗滴……年年不同又年年累积,活生生造就了一个白水清。
但是,白水清先生无心文学。那年年月月的长期训练,使他的眼光老辣而又迅捷。我建议他编一部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普洱茶词典》出版,因为他有这种知识贮备。说起“号级茶”,白水清先生首先推崇当年的四个茶庄:同庆号、同兴号、同昌号、宋聘号。在品牌上,他认为最高的是“红标宋聘”,口味浓稠而质量稳定。其次他喜欢“向质卿”的高雅、鲜爽,“双狮同庆”的异香、霸气。“福元昌”和“车顺号”,好是好,但存世太少,呈现得不完整,不方便进入队列。此外,他还欣赏几个茶庄,例如江城号、敬昌号等等。
图为古董茶大票及内飞。历来会在普洱茶茶饼内放一张糯米做成的印有品牌、生产厂家、定制者的纸,即“内飞”。由于内飞在压制工序中就与圆茶紧压黏结,无法假冒伪造,所以一直被视为普洱茶的身份证。而大票则是普洱茶出厂时附带的简要说明,包括茶号、厂家、批次、重量等信息,主要有直式和横式两种。
何作如先生在普洱茶上,是很多茶人的“师傅”。他原是个文学爱好者,很多年前我只要和金庸先生、白先勇先生聊天,他每次都来泡茶。也不讲话,只是低头泡,偶尔伸出手指点着茶盅,要我们趁热喝。我们三人当时对普洱茶尚未入门,完全不知道他拿出来的茶是何等珍贵,现在想来还十分惭愧。
何先生把“号级茶”分了“四线”。一线三名,“宋聘”、“双狮同庆”、“福元昌”;二线两名,“陈云号”、“仁和祥”;三线三名,“本记”、“敬昌”、“同兴”;四线也是三名,“江城号”、“黄文兴”、“同昌号”。
沈培平先生对现代普洱茶发展的贡献,人所共知。那天我在飞机上正好与他邻座,就聊了起来。他是一位宏观的管理者,既有科学思维,又有敏锐口感,因此对各种品牌都有一种鸟瞰的高度。他对“号级茶”的排序,一口气列了十名:“宋聘”、“福元昌”、“向质卿”、“双狮同庆”、“陈云号”、“大票敬昌”、“同昌号(黄文兴)”、“江城号”、“元昌号”、“兴顺祥”。他对“印级茶”排了六名:“大红印”、“甲乙级蓝印”、“红印铁饼”、“无纸红印”、“蓝印铁饼”、“广云贡饼”(六〇年代出品)。
他对“七子饼”,也浩浩荡荡地排了九名:“七子小黄印”、“七五七二(青饼)”、“雪印”、“月印”、“八六五三”、“七五八二”、“八五八二”、“七五四二”、“八八青(七五四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极端之美:便携本》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