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军旅文学黄金时代的纪念碑——简论朱向前主编的《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2/2)
造一座纪念碑,自然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拜祭,编撰者显然在设计纪念碑的样式上下了一番工夫。
再次,《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的象征意义也不容忽视。正如书中第八章《理论批评》所言,在此书之前,虽然有不少人前仆后继地从事军旅文学的批评,但每个论者多都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那块掌子面,所作发言难免有瞎子摸象式的片面,发言影响的区域也有限。这种治史方法,在更看重集大成的中国治学传统中,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痕的。这部集大成式的专著的出现,标志着军旅文学这头大象第一次有了一幅全身画像。这个贡献,对于军旅文学来讲,给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常常落后于文学创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文学史上,鲜见大理论批评家影响一代创作风气的事例,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与创作相隔太远。治文学史的中国学者,似乎都笃信隔代治史方可治出信史的传统,总是不大愿意在作品诞生的同时,就给出定性、定位的评价,这也是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常常滞后于创作的原因之一。朱向前教授一贯倡导与创作不隔的批评,并做出过许多成绩。这次,他把理论与创作不隔的思想赋予《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是文学治史上的一次大胆的创新。这次创新的良性效果很快便会体现出来,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史记》是正史的一种经典写法,《光荣与梦想》同样是正史的经典写法。在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的今天,我们不但要继承司马迁的史学传统,而且需要认真借鉴美国人曼彻斯特的史学传统。在治文学史方面,借鉴似乎比继承更为迫切。《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已深得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的三昧,这让我们这些创作者感到特别高兴。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的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这两个轮子用同样速度快速转动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2007年的中国文学史一定会记下《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的出版的,对此,我深信不疑。中国当下这种有思想、有分量的文学史著作实在太少了。物以稀为贵,因为这种书的稀有,我对这本书中存在的一切缺失保持沉默。
2008.2于北京
不想错过《永垂不朽的声音》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