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默认卷(ZC) 第十二章 八角街头(4/5)
百姓做过好事的,老百姓都会尊重和怀念他们。”
洛桑饶登指着一座石碑说:“阿爸,您看,这个碑,叫唐蕃会盟碑,也叫甥舅会盟碑。”
这是一块扁柱形、上有顶盖的石碑,有一丈多高,二尺多宽,约一尺厚。碑的四面都刻有汉、藏两种文字,可惜他都看不懂。
“阿爸,时间不早了,我们快去转八角街吧!”洛桑饶登搀起了洛丹。
“好,好!到了拉萨,不转八角街,可是一件让人终生后悔的事。”
按照藏族习俗,除了在佛像前烧香,磕头,点酥油灯,还要围着佛像、佛塔、经堂或寺院转圈,据说是寻求超度之路。转得越多,越勤,积的功德越多,来世就越容易得到好报,甚至到极乐世界,而不会走入迷途。
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它成为藏传佛教的象征和中心,全国各地的藏族、蒙族同胞前来朝佛,就是朝拜这尊佛像。信徒们认为围绕着它转,比在别的地方转经,积的功德要大得多。
在大昭寺内,围绕释迦牟尼佛像有个回廊,围着它转,藏语叫“朗廓”,即内转,但普通人进不去。围着大昭寺转,叫“八廓”,即中转,在大昭寺周围形成一条街道,就叫做八角街“八角”,是藏语译音,不是汉语。有人望文生义,说“八角街”是四面、八方,有八个角的意思。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译音,“八角”应写“八廓”,据说四川话中“廓”与“角”的读音接近,当年川军入藏时,将八廓街叫做八角街,约定俗成,以后都叫八角街。拉萨的朗廓、八廓、琪廓,相当于现代城市的一环、二环、三环路。。沿拉萨河,围着整个拉萨城转经,叫“琪廓”,意为外转。
如果把拉萨比作西藏的心脏,那么,八角街应该是这心脏的主动脉。这是拉萨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街道两旁有许多店铺,经营的商品不仅有西藏的特产氆氇、皮毛、药材等,也有内地来的丝绸、锦缎和茶叶,还有印度、尼泊尔进口的呢子和洋布。小商品、小食品就更多了。
近些天来,街上的人明显地增多了,从衣着和说话的口音看,什么地方的人都有。他们中大多数人还背着火枪、弓箭一类的武器,看得出来,这是些从西藏各地前来参战的百姓。这些人的到来,给拉萨城增加了很浓重的战斗气氛,连空气都充满了火药味。本来就不很宽阔的八角街,显得更狭窄了。
洛丹和洛桑饶登转着,看着,不时地和一些陌生人打招呼,不管过去是否相识,共同抗击洋妖的心愿把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洛桑饶登被这种气氛所鼓舞:
“阿爸,您看,您看,我们有这么多人,大家都想上前线,只要佛爷一句话,我们就……”
“一起扑向洋妖!”洛丹的身子像是轻松了许多,心头也是热乎乎的。
“公主柳”在大昭寺西门,噶厦开会的地方在南门。按照佛教的规矩,转经要从左至右转,不能逆转,只有苯教和异教徒才从右至左反着转。洛桑饶登领着洛丹围着大昭寺整整转了一圈,来到南门口。这里挤满了人,会议已经开始。
洛桑饶登拉着洛丹的手,连挤带央求,说明自己是从前线来的,有重要事情向噶厦禀报,终于挤到了南大门附近。但是门口有藏军守卫,把所有人都挡在外面了。
人们怀着关切、焦急的心情,从早上一直等到下午,可是噶厦政府没有一个官员出来说明会议进行的情况,更没有人倾听僧俗百姓的要求和愿望。人们感到不耐烦,甚至有些不满和愤怒。尤其是三大寺的喇嘛和外地来的百姓,情绪更加激动。广场上的人群开始骚动,吵吵嚷嚷,要夏扎出来,向僧俗百姓说明情况。在他们看来,曲米战败,夏扎噶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喇嘛们拍着巴掌,像诵经一样有节奏地呼喊:
“夏扎出来,夏扎出来!”
“胆小鬼夏扎出来!”
“卖国贼,夏扎出来!”
……
尽管外面闹翻了天,里面的人始终不予理睬,人们被激怒了。有人喊叫,要冲进会场,把夏扎拉出来。由一批外地来的青年喇嘛带头,往大门里冲,守卫的藏军挡不住,人们冲进了大院,洛丹和洛桑饶登也被人流挤到了楼下,他们眼看着就要冲进噶厦开会的楼房。这时,在楼房的平台上,出现了一个身穿黄袍的官员。这人约有三十来岁,中等身材,面目清秀,显得机敏干练,他拿着一条洁白的长哈达,向着人群挥动,让大家安静。
激愤的人们慢慢平静下来,吵闹声也逐渐止息了。
平台上的官员大声说:
“僧俗百姓们!从各地来的同胞们!请大家耐心一点儿,噶厦正在开会,夏扎噶伦在说明情况。请大家不要着急,佛爷讲啦,僧俗百姓的要求一定要得到满足,我们一定要把洋妖赶出西藏去!”
“好啊!好啊!”
“求佛爷保佑!”
……
人群又沸腾起来!
洛桑饶登一见那位官员,觉得面熟,仔细一看,忽然想起来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十三世达赖喇嘛——1904年江孜保卫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