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1/2)
但真正成为一个母亲之后我才知道,在一个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阶段,即便母亲再用心,也会有尖叫声刺穿你的耳膜,其实原因很简单——沟通障碍。
想想吧,当你jīng心表达了自己的意图,但老板仍然置之不理,或生硬否定,你会不会憋闷?当对方漠视了你的意见,甚至粗bào打断你的表达,同时qiáng制你必须按照他们的思路行事,你是否窝火?当然,我们不会尖叫,那只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圆滑的处事手段,我们懂得忍耐。而两岁多的孩子,他们还没有是非观念,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能磕磕碰碰地探索与外界jiāo流且能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他们最直觉的选择,不过是尖叫以发泄或引起大人们的注意,仅此而已。
所以,要谢谢那些或艰深或通俗的心理学书籍,谢谢每个夜晚咚咚睡后我点灯研读的时光——以前,我的脾气比呆哥要急多了,但现在,我因为理解而更加耐心。
我拍拍呆哥的肩膀,把对峙中的爷儿俩分开,换位,由呆哥推着看热闹的叮叮先往前走,而我推着咚咚的推车耐心问她:“你想说什么,说出来,不要叫,不然妈妈不知道你要做什么。”
咚咚还在气头上,继续尖叫。
我略沉一下语气,正告她:“好了,不要叫了,叫也解决不了问题,妈妈陪你退回去,看到你想要说的事情,就指给我看,好吗?”
她气哼哼地看着我,我置之不理,只是拉着小推车后退:卖点心的柜台,你想吃哪块点心?哦,不要,那继续往后退;卖米花球的柜台,你是要米花球吗?哦,还不要,那再往后退;卖海鲜的柜台,你是想吃鱼吗?还不是,好吧,再往后退……直到退到卖海鲜的地方,咚咚伸手指着天花板,说:“鱼!”
我仰头,看到超市在海鲜区的天花板上挂了许多海洋生物形状的气球,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的咚姑娘,她只是想和爸爸一起,分享看到一堆气球的喜悦。
而匆匆行走的爸爸、没注意到咚咚手势的爸爸、习惯了看柜台而不是天花板的爸爸……他忽略了。
成人的眼睛里,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孩子的眼睛里,才有天花板上的那条鱼。
用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解释就是: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别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这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说白了,他们尖叫、他们推搡、他们哭泣、他们撒谎……那不是因为他们变坏了,而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样“不对”。我们要做的,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正告他们关于对错的区分,以及引导他们用健康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人之初,性本善,或许,没有万恶的孩子,只有失职的父母。
我将这样的心得分享与闺蜜,她若有所思地同我告别。几天后,我们再相约出来喝茶时,她迫不及待告诉我:当她试图用一种“我也是小孩子,我会怎么样”的思路思考问题时,蓦然发现,原来,孩童世界的压力与苦闷并不少于成人,区别只是在于,孩子们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只能用各种莽撞的方式一一尝试;而我们,碍于这世界的规则,压根就不敢表达。
看,因为理解,我们才渐渐变成那个“好脾气”的自己。
以及,我们终于能弯下腰,回到童年。
那是一种真正的分享——咚咚给我讲她喜欢的倒霉熊、喜羊羊,叮叮说他喜欢像绘本里的鼠小弟一样“在阳光下现(散)步”,而我陪他们从头看《葫芦娃》《巴巴爸爸》《鼹鼠的故事》……然后告诉他们黑猫警长是我儿时的偶像。
我们还一起装饰圣诞树,看儿童剧,做小点心,玩我小时候没机会玩的许多玩具:更安全的彩泥、更益智的积木、更仿真的过家家玩具、更新奇的挖沙戏水设备……那是一场对“童年”的重温,是对物质匮乏年代的弥补,更是一场崭新的学习。
我学习着琢磨那些属于童年的心理——在讲故事时有意避开那些具有gān扰性的同音字或拗口的外国名字;在看儿童剧之前选择便于理解的童话剧目预先反复讲故事铺垫;在玩玩具时不断推陈出新,努力保持面前两位“脑残粉”对娘亲的崇拜与亲近;在出门游乐时牵着他们的手,带他们一点点尝试碰触外面的世界,学习与新朋友相处……我们循序渐进地体验“长大”,不急躁,不冒进,不要把快乐变成一种负担。
我开始越来越多地弯下腰,用咚咚那一百零五厘米的身高看待这个世界——当我在商场里真正蹲下来的时候,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我身边这个平日里自理能力蛮qiáng的小女孩会撒娇一样地说“妈妈抱”,其实,她只是想看看更高处的展柜上,放着怎样斑斓的小玩意儿。
……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某个晚上,我妈在阳台上晾衣服,咚咚站在旁边,告诉她外婆:“月亮!”
我妈看看窗外,漆黑一团,遂不置可否。
过一会儿,我妈晾完衣服弯腰拾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出书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