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三国军神 > 第24章 撤豆成兵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4章 撤豆成兵(1/2)

目录
好书推荐:

诸葛亮自得姜子牙附体,就找到了一本姜子牙所著的兵书《太公六韬》,坐在书房里,大门不出,日夜钻研。

所谓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文韬中有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天有四时,地有财富,能与人共利者,仁人也。仁爱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人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

诸葛亮越钻研太公六韬,对姜子牙越佩服,太公兵法引起他浮想联翩。

商纣王把天下变成自己一人之天下,为所欲为,为追求个人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搜刮民脂民膏,生活极端奢侈糜烂,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平民愤,制订酷刑。

商纣王的酷刑之一是炮烙之刑,即在铜柱上涂油,用火烧热,让犯人在滚烫的铜柱上爬行;酷刑之二是醢刑,就是用乱刀剁剁剁,把犯人剁成肉酱,烹而食之。酷刑之三是脯刑,将犯人割成一条条肉晒干,制成肉干,待日后下酒。

商纣王失仁失义,终成独夫民贼,以至众叛亲离,天下共诛之,很快就丧失了天下。

而周文王把天下当成天下人的天下,修德行善,搜罗人才,强国富民,赢得民众拥戴,其子周武王继承父志,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最后一举击败商纣王,开创了大周八百年天下。

大周八百年的天下离不开姜子牙的辅佐,离不开姜子牙的韬略。

诸葛亮一想到姜子牙的韬略,就想起他撒豆成兵的神通,当年,姜子牙引西周军,与商朝将领闻仲在岐山决战,因敌众我寡,西周军渐渐不支。在关键时刻,姜子牙得燃灯古佛帮助,将一把黄豆撒出,黄豆落地即成千军万马,击溃商军。

撒豆成兵是一种幻术,施法者将灵气施加到黄豆上,再用法术召唤阴兵,阴兵一出,便抢食黄豆,在吞食黄豆的同时,也吞入黄豆上的灵气,从而受施法者自由操纵。

当他想到这里的时候,寄附在他体内的姜子牙开口说话了:“诸葛孔明,你是不是也想撒豆成兵?”

诸葛亮回答:“当然,我想试一试,看看撒豆成兵到底有多神奇?”

姜子牙说:“那好,你带上黄豆和绿豆,到草庐外的竹林边的亭子里去,老朽教你排兵布阵。”

于是,孔明就用两只锦囊,分别装了黄豆和绿豆,走出草庐,到了草庐外的竹林边的亭子里。

亭子外面是一片宽阔的平地,阳光照射,竹林投影于平地上,风一吹,竹林摇曳,地上的影子便如鬼魅似地打架。

诸葛亮已置身于亭子里了,看着亭子外的平地。

姜子牙开始吩咐:“孔明,你从锦囊里掏出黄豆,撒出去。”

诸葛亮照做,从锦囊里抓出一把黄豆,嘴里念出玄奥晦涩的咒语,金光便从一粒粒黄色豆子里飞出,他的手一扬,金光一闪,黄豆就向亭子外的平地上撒落,一落地,三蹦两跳,就变成了一队黄衣兵卒。

这些豆兵浑身波动着黄色的真元之气,肉身强悍,骁勇无比。

姜子牙说:“孔明,你看到没有?你也能撒豆成兵,你再把绿豆撒出去。”

诸葛亮如法炮制,又从锦囊里抓出一把绿豆,手一扬,一道绿光从手中飞出,绿豆随手而落,在地上蹦蹦跳跳,变成了无数绿衣士兵。

姜子牙问:“孔明,你看你是不是也能撒豆成兵了?”

诸葛亮说:“这是你的法术在作怪?”

姜子牙说:“我早就对你讲过了,你我一体,你我不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的法术就是你的法术。”

诸葛亮看着地上的一队黄衣兵和一队绿衣兵,说:“可惜,这些兵不能动。”

姜子牙说:“你再去竹林中扯些茅草,也把它们抛向空中,你洒出茅草后,再对这些士兵吹口气试试。”

诸葛亮照做,跳出亭子,就在竹林边上,扯了一把茅草,走到那些站在地上一动不动的豆兵旁,把茅草向天上一抛,同时吹出一口气。

顿时,茅草化为利剑,落在黄衣兵和绿衣兵的手中,两队士兵各执宝剑,相互厮杀,剑影纷飞,杀声震天。

孔明惊得目瞪口呆。

他又听得自己体内的姜子牙说:“老朽把所有的灵气和能量安置在你的体内了,你再操纵这两队兵试试。”

于是,诸葛亮在姜子牙的指点下,在竹林外的平地上,指挥这两队士兵,先后摆开了一字长蛇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各种阵法精彩纷呈,他自己看得眼花缭乱。

撒豆成兵,乃是不传之秘。孔明演示了一会儿,手指一划,轰隆隆,天空连续三响,大地一震,地上豆兵身上的黄光和绿光消失,豆兵们不见了。

诸葛亮经过这番演示,忽然想起《奇门遁甲》中四句话:变昼为夜,划地成河,斩草为剑,撒豆成兵。

撒豆成兵是奇门遁甲中的法术之一,穷万物之理,世间之变,具有无限神奇的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三国军神》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