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五章:李婳的来信和青花瓷(2/3)
之间的第一次书信往来,就是在这种半文不白的语境中试探、碰撞、表现、调侃、逗闹,相互变得熟稔起来,并开始惺惺相惜。
在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快,一个月的寒假不知不觉就接近尾声。对家人自然是依依不舍,但想到即将返校,夏天却又有些莫名兴奋。虽然学校的伙食明显不如家里,但想起北京,想起学校,想起学校的人和事,夏天有一种强烈的希望回归的感觉,夏天觉得只有在北京他才能找到让自己似乎能飞翔起来的状态。
临行前一天,夏天去外公、外婆家告别,外婆照例煮了一碗面条给夏天吃,面条里卧了两个荷包蛋。外婆煮的面条,是每次夏天去那的保留节目,夏天直到现在,也无法复制外婆所煮面条的美味,面汤的清鲜,面条的Q弹,荷包蛋的完整饱满,那是完完全全的外婆家的味道,也是此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临行的最后一个夜晚,夏山水、夏天照例又是一番父子间的长谈,夏山水正式向夏天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夏天在下学期要积极向组织靠拢,夏天若有所感,表示会积极考虑,认真思索,在充分确定自己的想法后一定会采取行动。
第二天,夏天再次踏上了返京的列车,和来时相比,他的行囊里多了两瓶四特,一条香烟、两只德安板鸭、一套鲁迅全集,还有一套九十二头的青花玲珑瓷餐具,夏天准备带给班主任李固老师。
经过上学期半年的相处,李固老师已经和班里的同学相互稔熟了,在男生群里,李固老师俨然就是大哥大。当时老师的住房条件比较艰苦,李固老师和他刚调到北京的妻子住在学校一间老旧的平房里,连厨房都没有。尽管如此,他有时候也会招呼一些男生到他的小房间吃喝聊天。
李固老师来自内蒙,用煤油炉煮一锅白开水,放点葱姜蒜,切上两盘羊肉片,就算是蒙古涮肉了,这是去李固老师家的保留节目。经常被李固老师邀请去的有同样来自内蒙的阿峰、来自山东的江驴儿、来自山西的阿朗、班长老凯和夏天,都是貌似能喝两口的人。男生里面老凯最有眼力价儿,每次去都会带上一瓶老家的古井贡酒。李固老师颇有酒量,也好这口,因此每次见老凯从怀里掏出酒来时都目光灼灼,颇有深意。
夏天懵懵懂懂,蹭吃喝时也不知应该做点什么,好像打酱油的,但实际上连酱油也没给李固老师打过一瓶。只是心里暗暗感激,下决心只要老师交办的事自己一定尽心尽力。唯一一次做了贡献的就是李固老师家私搭小厨房的时候,夏天帮着搬砖、码墙、盖油毛毡、搬蜂窝煤,忙得不亦乐乎,当然最后顺理成章又蹭了一顿蒙古涮肉。
放寒假前,夏天和哥几个上李固老师家辞行,李固老师照例又是蒙古涮肉招待。这回涮肉锅是架在新砌的蜂窝煤炉上,大家围炉而坐,新炉子火力凶猛,羊肉即烫即熟,吃得非常过瘾。吃完肉,李固老师还让师母在煤炉上又煮上了一锅正宗的蒙古奶茶,大家人手一杯,喝得心里身上暖洋洋的。
酒酣耳热之际,李固老师说话也很开放,开始给这些学生讲起他在党报当记者时的经历,尤其是采访后被地方人民群众招待的经历,李固老师介绍说:“当记者后,最不愁的就是吃喝,虽然天南海北地奔波,有时候采访环境也比较艰苦,但地方的很多群众包括当地领导,对党报的记者非常尊敬,认为党报记者不仅传达了党的声音,也会把他们的呼声和所做的工作直接汇报给党中央,是党和地方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照顾好记者的生活,让记者吃好、喝好、休息好,有充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写好报道是他们天经地义的责任。”
李固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次我们在东北采访,采访结束后,一位当地领导请吃饭。当地领导非常谦虚,吃饭前一个劲儿地抱歉说,我们这个地方条件非常简陋,也没什么好吃的,都是山里、林子里的一些土特产,上不了台面,请各位记者多多原谅,但有一点,只要我们有的东西,一定管够、管饱。领导话音未落,菜就一道道上来了,领导也一道道地介绍:这是天上飞的,叫飞龙,这是地上蹦的,叫林蛙,这是树上长的,叫松茸,这是林子里跑的,叫傻狍子……”
夏天他们哥几个以前对东北的这些珍稀食物,只是从书本上略有所知,这回听李固老师一一道来,都呆立当场,一个个真跟傻狍子似的。这也让他们对未来的记者生涯不禁有些憧憬,他们相信,过完学校这段吃糠咽菜的时光,脑满肠肥的好日子很快就会向他们招手。
吃喝过程中,阿峰非常兴奋,一时手滑把一个碟子打碎了,阿峰囧得直搓手,李固老师安慰他说:“没事,没事,碎碎平安!换一个碟子就行了。”可当他去碗柜里找的时候,发现已经没有可换的了。
江驴儿在旁边哈哈大笑道:“我们把老师家吃穷了,连碟子都要吃没了。”
李固老师也是呵呵一乐,道:“看样子是得再置办一套新家当了。”李固老师目光一转,看着夏天道:“上次在系主任鲁风家看到一套餐具不错,是景德镇出的青花玲珑瓷,九十二头的,来多少人都可以招呼了。”
夏天见李固看着自己,脑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美好青春遇见你》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